脑出血后康复治疗分早期、中期、后期阶段,早期包括生命体征稳定后早期介入的良肢位摆放及体位转换训练,中期有关节活动度训练和坐位平衡训练,后期有步行训练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还有物理因子治疗(电刺激疗法、针灸治疗)和作业治疗等辅助手段,康复是长期综合过程需依多因素制定个性化方案在专业指导下进行且家属配合重要以助患者最大程度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一、康复治疗的早期阶段
(一)生命体征稳定后的早期介入
当脑出血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如血压、心率等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后,就可开始早期康复。一般在发病后48小时-1周左右。此阶段主要进行良肢位摆放,良肢位摆放能预防关节挛缩、变形等并发症。例如,仰卧位时,头部垫起,患侧肩部用枕头垫高,上肢伸展,手掌向上,下肢膝关节下垫小枕头保持微屈;健侧卧位时,患侧上肢向前方伸出,肩关节屈曲约90°,患侧下肢屈曲置于身体前面的另一枕头上,健侧下肢自然放置;患侧卧位时,背后放置枕头支撑身体,患侧上肢前伸,肩关节屈曲大于90°,患侧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屈曲。
(二)体位转换训练
体位转换训练有助于预防压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从仰卧位到侧卧位的转换训练,护理人员或家属可协助患者,先将患者双手交叉,健侧手握住患侧手,然后将交叉的双手摆向健侧,再利用惯性向患侧摆动,同时用健侧腿带动患侧腿完成体位转换。对于年龄较大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操作时要轻柔,避免因用力不当导致二次损伤。
二、康复治疗的中期阶段
(一)关节活动度训练
根据患者不同关节进行针对性的关节活动度训练。对于肩关节,可进行前屈、后伸、外展、内收等方向的被动活动,活动范围逐渐增加,以不引起患者明显疼痛为度。对于膝关节,可进行屈伸活动训练。一般每天可进行2-3次,每次每个关节活动10-15分钟。对于有一定自主活动能力的患者,可逐渐过渡到主动辅助或主动运动。例如,能部分自主活动的患者,在进行肩关节前屈时,可在其患侧上肢给予适当助力,帮助完成动作,随着病情恢复,逐渐减少助力,让患者更多地进行主动运动。
(二)坐位平衡训练
坐位平衡训练是中期康复的重要内容。从无依靠坐位平衡开始,逐渐过渡到有依靠坐位平衡、静态坐位平衡、动态坐位平衡。无依靠坐位平衡训练时,让患者坐在床边或椅子上,双脚平放在地面,尽量保持身体直立,头部正直,然后通过语言引导等方式,让患者尝试保持坐位平衡,每次训练可从几分钟开始,逐渐延长时间。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平衡能力可能更差,训练时要更加谨慎,可在周围放置保护设施,防止摔倒。
三、康复治疗的后期阶段
(一)步行训练
当患者具备一定的下肢力量和平衡能力后,可进行步行训练。首先进行站立平衡训练,然后是摆腿训练、迈步训练等。站立平衡训练可在平行杠内进行,让患者双手握住平行杠,练习站立位的平衡。摆腿训练时,治疗师或家属可协助患者进行患侧下肢的摆动,帮助患者体会迈步的感觉。迈步训练则是让患者尝试自己迈出患侧下肢,从短距离开始,逐渐增加步行距离。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的患者,步行训练时要注意监测血压,避免因血压波动过大导致病情反复。
(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包括穿衣、进食、洗漱、如厕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例如,穿衣训练,教患者如何穿脱患侧上肢有功能障碍的衣服,可先从简单的开衫开始,逐渐过渡到套头衫等。进食训练可从使用勺子、筷子等餐具开始,训练患者的手部协调能力和进食的准确性。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其年龄和发育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采用游戏化等方式进行训练,提高其参与度。
四、康复治疗的辅助手段
(一)物理因子治疗
1.电刺激疗法:可采用低频电刺激等方法,刺激瘫痪肌肉,促进肌肉收缩,防止肌肉萎缩。例如,针对下肢肌肉的电刺激,可将电极片放置在相应的肌肉部位,通过电刺激引起肌肉收缩,每天可进行1-2次,每次20-30分钟。
2.针灸治疗:针灸对脑出血后康复有一定辅助作用,可选择相关穴位进行针刺,如上肢可选择肩髃、曲池等穴位,下肢可选择环跳、足三里等穴位。但针灸治疗需由专业的针灸医师进行操作,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和针刺手法。
(二)作业治疗
作业治疗主要是通过有目的的作业活动,改善患者的上肢功能、手的精细动作等。例如,进行木工操作、编织等作业活动,提高患者的手眼协调能力和上肢的力量及灵活性。对于老年患者,要选择相对简单、安全的作业活动,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受伤。
总之,脑出血后的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综合的过程,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年龄、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并且要在专业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同时家属的积极配合也至关重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帮助患者最大程度地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