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需合理作息、适度运动、健康饮食;避免诱发因素要防头部外伤、远噪音环境、慎用药;控制基础疾病包括管理高血压、糖尿病、防治颈椎病,以此降低眩晕症发生风险。
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1.合理作息
充足睡眠:成年人应保证7-9小时的高质量睡眠,睡眠不足可能会影响内耳的平衡功能,增加眩晕症发生风险。对于儿童,不同年龄段睡眠时长不同,婴幼儿需12-16小时,学龄前儿童11-13小时,学龄儿童10-12小时,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各系统包括耳部相关结构的修复与调节。
规律作息时间:固定上床睡觉和起床时间,避免熬夜和昼夜颠倒,让身体形成稳定的生物钟,维持内耳及全身生理功能的稳定,降低眩晕症诱因出现的可能性。
2.适度运动
有氧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包括内耳的血液循环,为内耳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维持其正常功能。以快走为例,速度保持在每分钟100-120步,每次30分钟左右,长期坚持有助于增强体质,降低眩晕症发病几率。
平衡功能训练:对于中老年人等易出现平衡问题的人群,可进行平衡功能训练,如单脚站立、太极拳等。太极拳中的一些动作需要保持身体平衡,长期练习能提高前庭器官的适应能力和平衡感,减少因平衡失调引发眩晕的风险。儿童也可通过一些简单的平衡游戏来促进平衡能力发展,如走平衡木等,但需在成人监护下进行,确保安全。
3.健康饮食
营养均衡:保证摄入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食物。例如,多吃新鲜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等)和水果(如橙子、香蕉等),蔬菜和水果中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族等,对维持内耳神经功能有重要作用;多吃全谷类食物(如燕麦、糙米等),提供膳食纤维的同时,也含有多种营养成分,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代谢。
控制盐分摄入:每日盐分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下。高盐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影响内耳的血液供应,增加眩晕症发生的可能性。对于患有高血压的人群,更要严格控制盐分摄入,因为高血压本身就是眩晕症的一个潜在危险因素。
二、避免诱发因素
1.避免头部外伤
日常生活中注意安全防护,尤其是儿童在玩耍时要防止头部碰撞,如在进行体育活动或乘坐交通工具时,佩戴合适的防护装备。头部外伤可能会损伤内耳的结构,如前庭器官等,从而引发眩晕症。老年人行动时要缓慢,防止摔倒导致头部受伤,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协调性下降,头部外伤风险增加。
2.远离噪音环境
尽量避免长时间处于噪音超过85分贝的环境中。长期暴露在噪音环境下会对内耳的毛细胞造成损害,毛细胞是感受声音和维持平衡的重要结构,受损后可能导致眩晕等耳部问题。例如,在工厂工作的人员需佩戴耳塞等防护用具,乘坐飞机时也可通过吞咽、咀嚼等动作来调节中耳压力,同时减少噪音对耳部的影响。对于儿童,要避免让其长时间处于音量过大的音乐环境中,保护其尚未发育完全的耳部结构。
3.谨慎用药
某些药物可能会有导致眩晕的副作用,如一些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癫痫药等。在使用这些药物前,应详细咨询医生,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果有眩晕症病史或内耳疾病的患者,在就医时要主动告知医生既往病史和用药情况,以便医生选择合适的药物,避免使用可能诱发眩晕的药物。孕妇用药更需谨慎,许多药物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内耳发育,如需用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因为孕妇的身体状况和胎儿发育情况特殊,药物对其影响需要特别关注。
三、控制基础疾病
1.高血压管理
高血压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适量运动等)和必要时的药物治疗来控制血压。高血压会使脑血管和内耳血管压力升高,影响血液供应,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易引发眩晕症。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更要平稳控制血压,因为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血压波动过大更容易导致内耳等器官供血不足,诱发眩晕。
2.糖尿病管理
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包括饮食控制、适量运动和合理用药。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和神经,包括内耳的血管和神经,长期高血糖可引起糖尿病性内耳病变,导致眩晕等症状。儿童糖尿病患者由于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血糖控制更为关键,需要家长密切配合医生,制定个性化的饮食和治疗方案,确保血糖稳定,减少内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3.颈椎病防治
对于颈椎病患者,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或看手机等。可通过颈部按摩、适当的颈部运动等方式缓解颈部肌肉紧张,改善颈椎血液循环。颈椎病可能会压迫椎动脉,影响脑部和内耳的血液供应,从而引发眩晕。尤其是长期从事伏案工作的人群,如办公室职员等,更要注意预防颈椎病,定时活动颈部,做一些颈部伸展运动,防止颈椎病变导致眩晕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