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失眠可从多方面入手,包括改善睡眠环境,如保证卧室黑暗、温度适宜、减少噪音;调整生活方式,包括作息规律、避免刺激物质、适度运动;进行心理调节,如放松训练、减轻压力;采用医疗干预中的认知行为疗法-失眠;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失眠有各自注意事项,需针对性处理。
一、改善睡眠环境
光线方面:确保卧室黑暗,可使用遮光窗帘等。因为光线会影响人体的生物钟,明亮的环境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而褪黑素有助于睡眠,成年人每日需要一定量的褪黑素促进睡眠,一般7-22岁人群褪黑素分泌相对旺盛,老年人分泌量减少,但黑暗环境对各年龄段改善失眠都很重要。
温度方面:保持卧室温度在18-25℃较为适宜。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睡眠质量,对于儿童来说,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完善,更要注意卧室温度适宜,避免因过热或过冷而难以入睡;对于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下降,合适的温度能提高睡眠舒适度。
噪音方面:尽量减少噪音干扰,可使用耳塞或白噪音机等。噪音会使人的大脑处于警觉状态,影响睡眠深度,不同年龄段对噪音的敏感程度不同,儿童和老年人相对更敏感,良好的隔音环境或使用降噪设备有助于改善失眠。
二、调整生活方式
作息规律: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包括周末。人体有自身的生物钟,规律的作息能让生物钟保持稳定,对于青少年来说,良好的作息有助于身体和大脑的发育;成年人保持规律作息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老年人规律作息可延缓身体机能衰退,提高睡眠质量。一般建议青少年每天睡眠时长为8-10小时,成年人7-9小时,老年人5-7小时,但都应保持作息规律。
避免刺激物质
咖啡因:下午和晚上应避免饮用咖啡、茶等含咖啡因的饮品。咖啡因具有兴奋神经的作用,会干扰睡眠,不同个体对咖啡因的敏感程度不同,有些人可能少量摄入咖啡因就会影响睡眠,例如一些对咖啡因敏感的人群,即使在下午少量饮用咖啡,晚上也可能出现失眠。
尼古丁:吸烟人群应尽量戒烟,尼古丁同样会刺激神经系统,影响睡眠。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吸烟不仅影响自身睡眠,还会对胎儿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所以更应严格戒烟。
适度运动:每天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等,但应避免在睡前3小时内剧烈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素质,但剧烈运动后身体处于兴奋状态,不利于入睡。青少年适当运动有助于骨骼发育和身心放松;成年人运动可缓解压力,改善睡眠;老年人适度运动能提高身体柔韧性和平衡能力,不过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一般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三、心理调节
放松训练
深呼吸:找一个舒适的位置坐下或躺下,慢慢地吸气,使腹部膨胀,然后慢慢地呼气,重复几次。深呼吸可以帮助放松身体和大脑,减轻紧张情绪,对于各年龄段的人都适用,例如学生在考试前通过深呼吸缓解紧张情绪,有助于改善睡眠;上班族在工作压力大时通过深呼吸放松,促进睡眠。
冥想:每天花10-15分钟进行冥想,专注于当下的感受,排除杂念。冥想能帮助人们减轻焦虑和压力,对于有焦虑症等心理问题导致失眠的人群有较好的调节作用,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可以尝试冥想,儿童可以在家长引导下进行简单的冥想放松。
减轻压力:通过与家人朋友沟通、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减轻压力。长期的高压力状态会导致失眠,例如职场人士面临工作压力时,可通过与同事交流、参与自己喜欢的hobbies来缓解压力,从而改善睡眠;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压力大时可通过与同学倾诉、参加文体活动等方式减压,提高睡眠质量。
四、医疗干预(非药物)
认知行为疗法-失眠(CBT-I):这是一种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包括睡眠限制、刺激控制、认知治疗等。睡眠限制是根据个体的睡眠情况,缩短在床上的清醒时间,逐渐提高睡眠效率;刺激控制是建立床与睡眠之间的关联,只有困意来临时才上床;认知治疗是纠正对睡眠的错误认知。CBT-I适用于各种年龄段的失眠患者,对于儿童,如果是因心理因素导致的失眠,也可以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适当的CBT-I相关干预。
五、特殊人群失眠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失眠要特别注意避免滥用药物,优先通过调整作息、改善睡眠环境等非药物方式干预。如果是婴儿期失眠,要检查是否是饥饿、尿布湿等生理因素导致,同时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对于学龄前儿童,家长要帮助建立规律作息,避免睡前过度兴奋。
孕妇:孕妇失眠不能随意用药,可通过调整睡姿(一般建议左侧卧位)、放松心情等方式改善。孕妇由于身体变化和心理压力等因素容易失眠,要注意保持心态平和,避免因失眠影响自身和胎儿健康。
老年人:老年人失眠可能与身体疾病等多种因素有关,要注意排查是否有疾病导致失眠,如心脏病、糖尿病等。同时,老年人的睡眠环境和生活方式调整要更加谨慎,例如调整作息时要逐步进行,避免突然改变导致身体不适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