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先进行术前评估与准备,包括全面检查和患者准备,然后麻醉,选择合适麻醉方式并操作,接着进行拔牙操作,包括分离牙龈、挺松牙齿、拔除牙齿和处理拔牙创,不同人群拔牙有注意事项,儿童需谨慎且考虑年龄和病史,妊娠期女性分时期且关注全身状况,老年人要控制全身疾病和注意口腔局部情况,拔牙后要压迫止血,注意饮食、口腔卫生,处理疼痛与肿胀。
1.术前评估与准备
全面检查:医生会通过问诊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是否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是否处于孕期等特殊时期。还会进行口腔局部检查,包括拍摄X线片,以明确牙齿的位置、牙根形态、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例如,对于阻生智齿,X线片能清晰显示其生长方向和与邻牙、下颌神经管等结构的位置关系。
患者准备:患者需要保持口腔清洁,术前可能需要用漱口水含漱。如果患者有全身性疾病,需要在病情控制稳定后再考虑拔牙,比如糖尿病患者血糖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一般空腹血糖<8.88mmol/L)才能进行拔牙操作;高血压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80/100mmHg以下。
2.麻醉
麻醉选择:根据拔牙的部位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常见的有局部浸润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例如,拔下颌前牙常采用局部浸润麻醉,而拔下颌智齿多采用下牙槽神经、舌神经和颊神经阻滞麻醉。
麻醉操作:医生会将麻醉药物准确注射到相应的神经周围或组织内,使拔牙区域的神经传导被阻断,从而达到无痛的效果。注射时患者可能会有轻微的疼痛,但一般在可耐受范围内。
3.拔牙操作
分离牙龈:使用牙龈分离器将牙齿周围的牙龈与牙颈部分离,这样可以避免在拔牙过程中牙龈撕裂。
挺松牙齿:根据牙齿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牙挺,将牙挺插入牙齿与牙槽骨之间的间隙,通过旋转、撬动等动作将牙齿挺松。例如,对于松动度较大的牙齿,可以直接用牙钳拔除;对于牢固的牙齿则需要先挺松。
拔除牙齿:使用牙钳夹紧牙齿,按照一定的方向(如摇动、扭转、牵引等)将牙齿拔除。不同部位的牙齿拔除方向有所不同,比如上颌前牙一般是向唇舌向摇动后牵引拔除,下颌牙齿一般是向颊舌向摇动后向下牵引拔除。
处理拔牙创:牙齿拔除后,医生会检查拔牙创内是否有残留的牙片、骨片等,然后用纱布压迫止血。对于较大的拔牙创,可能会进行缝合处理,以促进创口愈合和减少出血。
不同人群拔牙的注意事项
1.儿童
年龄因素:儿童拔牙需要特别谨慎,一般6-12岁是乳牙替换恒牙的时期,对于滞留的乳牙(乳牙未脱落,恒牙已萌出)需要及时拔除。但低龄儿童(如3岁以下)拔牙可能会因为不配合增加风险,尽量优先考虑通过观察等待乳牙自然脱落。
病史考虑:如果儿童有先天性心脏病等病史,需要在病情稳定且得到相关科室医生评估后才能拔牙,拔牙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2.妊娠期女性
时期考虑:妊娠前3个月和后3个月一般不建议拔牙,因为前3个月拔牙可能引起流产,后3个月拔牙可能引起早产。在妊娠4-6个月期间拔牙相对安全,但也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操作要轻柔,术后要密切观察孕妇情况。
全身状况:要询问妊娠期女性的全身健康状况,有无妊娠合并症等,确保拔牙过程安全。
3.老年人
全身疾病: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拔牙前需要对这些疾病进行良好的控制。例如,高血压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冠心病患者需要在病情稳定期拔牙,拔牙过程中要准备好急救设备,以防出现心血管意外。
口腔局部情况:老年人的牙槽骨可能出现萎缩,牙齿拔除相对困难,术后创口愈合也较慢,需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预防感染,必要时延长拆线时间等。
拔牙后的护理
1.压迫止血
拔牙后患者需要咬住医生放置的纱布棉球,一般压迫30-40分钟后吐掉。要注意棉球不能咬得太紧或太松,太紧可能影响止血效果,太松则容易出血。
2.饮食注意
初期:拔牙后2小时内不宜进食,2小时后可进食温凉、soft的食物,如软面条、鸡蛋羹等,避免食用过热、过硬、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拔牙创引起出血或疼痛。
后期:拔牙后1-2天内饮食以流食或半流食为主,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但要注意保持口腔卫生,避免食物残渣残留于拔牙创内。
3.口腔卫生
拔牙后24小时内不宜刷牙漱口,以免破坏血凝块导致出血。24小时后可以轻轻刷牙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创口感染。可以使用温和的漱口水,如氯己定含漱液等,但要注意正确的含漱方法,避免用力漱口。
4.疼痛与肿胀处理
疼痛:拔牙后可能会有轻微疼痛,一般1-2天内会逐渐缓解。如果疼痛较为明显,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如布洛芬等,但儿童和老年人要慎用。
肿胀:拔牙后24小时内可以进行局部冷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以减轻肿胀;24小时后可以改为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如果肿胀持续加重或伴有发热等症状,要及时复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