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是常见临床综合征,分周围性和中枢性,周围性常见耳石症、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中枢性有脑血管疾病、颅内肿瘤、多发性硬化等原因。通过详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如听力学、前庭功能、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分周围性和中枢性,周围性耳石症靠复位,梅尼埃病发作期对症,间歇期用改善循环药等,前庭神经炎对症支持加康复训练;中枢性脑血管病按类型治疗,颅内肿瘤手术为主,多发性硬化用药物治疗,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眩晕的分类及常见原因
周围性眩晕:
耳石症:多因耳石脱落所致,常见于头部外伤、耳部疾病(如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等)后。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可能与内耳耳石代谢变化有关,头部位置改变时易诱发眩晕,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1分钟。
梅尼埃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内耳膜迷路积水有关。典型表现为发作性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和耳胀满感。多见于中青年人,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常因劳累、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
前庭神经炎:可能因病毒感染引起,多见于青壮年。起病较急,常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眩晕较为剧烈,可持续数天至数周,可伴有恶心、呕吐,但无耳鸣、听力下降。
中枢性眩晕:
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等,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病因。由于脑部血管病变导致前庭中枢供血不足或受损,除眩晕外,常伴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如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利等,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易发。
颅内肿瘤:如听神经瘤、小脑肿瘤等,肿瘤逐渐压迫前庭中枢或相关神经结构引起眩晕,起病相对缓慢,可伴有头痛、视力障碍、肢体运动障碍等症状,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无明显性别差异。
多发性硬化: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可出现眩晕症状,还伴有肢体感觉异常、视力障碍、共济失调等多系统症状,病情可呈缓解-复发交替。
眩晕症的诊断方法
详细病史采集:包括眩晕发作的诱因、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如听力变化、耳鸣、头痛、肢体症状等)、既往病史(如耳部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用药史等。例如,询问患者眩晕发作前是否有头部外伤,是否有长期使用耳毒性药物(如链霉素等)等情况。
体格检查:重点检查前庭功能、眼部(观察眼球震颤情况)、神经系统(检查肌力、肌张力、反射、感觉等)、耳部(检查鼓膜、听力等)。如通过冷热试验检查前庭功能,观察患者眼球震颤的方向、频率等,有助于判断前庭功能是否正常。
辅助检查:
听力学检查:包括纯音测听、声导抗、耳声发射等,有助于判断是否为耳部疾病引起的眩晕,如梅尼埃病患者常伴有听力下降等听力学改变。
前庭功能检查:如眼震电图、平衡功能检查等,可了解前庭系统的功能状态。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检查可帮助发现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如脑血管疾病、颅内肿瘤等。对于怀疑耳石症的患者,可进行变位试验来明确诊断。
眩晕症的治疗原则
周围性眩晕的治疗:
耳石症:主要通过复位治疗,如Epley法、Semont法等复位手法,将脱落的耳石复位到正常位置,多数患者经复位后眩晕症状可迅速缓解。复位后需注意休息,避免剧烈头部运动。
梅尼埃病:发作期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如使用前庭抑制剂(如地西泮、苯海拉明等)缓解眩晕,使用脱水剂(如甘露醇等)减轻膜迷路积水,也可使用改善内耳循环的药物(如倍他司汀等)。间歇期可使用改善内耳循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的药物,严重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前庭神经炎: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如使用糖皮质激素减轻炎症反应,使用前庭抑制剂缓解症状,同时进行前庭康复训练,促进前庭功能的恢复。
中枢性眩晕的治疗:
脑血管疾病:根据具体的脑血管疾病类型进行相应治疗,如脑梗死可采用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等治疗;脑出血则根据出血量等情况采取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
颅内肿瘤:以手术治疗为主,切除肿瘤缓解对前庭中枢的压迫,术后根据情况可能需要辅助放疗等治疗。
多发性硬化:主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等药物治疗,以控制病情发作,缓解症状。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由于其身体机能下降,对眩晕的耐受能力较差,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更加谨慎,详细询问病史时要注意其表述的准确性,辅助检查要选择相对安全、简便的项目。在治疗时要考虑到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基础疾病,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较高,尽量选择对其他基础疾病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对于儿童患者,眩晕相对较少见,一旦出现眩晕要高度重视,详细询问病史,排除先天性耳部畸形、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等情况,辅助检查要选择对儿童损伤小的方式,治疗上优先考虑非药物的安全干预方法,如简单的体位调整等,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神经系统有影响的药物。女性患者在诊断眩晕症时要考虑到与月经周期、妊娠等因素的关系,如有些女性在月经前后可能因激素变化诱发眩晕,妊娠期间出现眩晕要警惕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特殊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