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其病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等不可控因素,以及不良生活方式、高血压、糖尿病等可控因素。症状有头痛、头晕、肢体无力等,诊断依靠体格、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分急性期治疗(缺血性可溶栓、介入,出血性需控制血压等,必要时手术)和康复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在治疗和康复时有不同注意事项。预防措施包括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控制基础疾病和定期筛查高危人群。
一、脑卒中的定义和分类
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它主要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堵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常见类型有脑梗死、脑栓塞等;出血性脑卒中则是因脑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脑组织,造成脑组织损伤,主要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二、脑卒中的病因和危险因素
1.不可控因素:年龄是重要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脑卒中的发病风险逐渐增加;性别上,男性的发病率略高于女性;遗传因素也会影响发病几率,如果家族中有脑卒中患者,个体患病风险会相对升高。
2.可控因素: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过量饮酒、缺乏运动、高盐高脂饮食等,会增加血管病变的风险;高血压是导致脑卒中的首要危险因素,血压长期升高会损伤血管壁,容易引发血管破裂或堵塞;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代谢异常,会加速血管硬化,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血脂异常,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会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肥胖会导致体内代谢紊乱,增加心脏负担,也与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
三、脑卒中的症状表现
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的症状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特点。常见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头痛、头晕,程度可轻重不一;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可表现为上肢或下肢活动不灵活,甚至完全不能活动;言语障碍,如说话不清、理解困难或不能说话;口角歪斜,流口水;视力模糊或突然失明;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等。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往往更为急骤,头痛症状可能更为剧烈。
四、脑卒中的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肢体活动、感觉、反射等情况。
2.影像学检查:头颅CT是常用的检查方法,能快速判断是否存在脑出血,并初步确定出血部位和出血量;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对早期缺血性病变的诊断更为敏感,能清晰显示脑部病变的细节;脑血管造影可以明确脑血管的形态、结构,发现血管狭窄、畸形等病变。
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检查,有助于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基础疾病情况。
五、脑卒中的治疗方法
1.急性期治疗: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在发病后的时间窗内(一般为4.56小时),可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常用药物有阿替普酶等,以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还可根据情况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如动脉取栓。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需要卧床休息,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清除血肿。
2.康复治疗: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始康复训练,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言语训练、吞咽训练等,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康复治疗需要长期坚持,循序渐进。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对疾病的耐受性较差,康复过程可能相对缓慢。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预防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压疮等。同时,用药时要考虑药物的不良反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
2.儿童:儿童患脑卒中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可能与先天性血管畸形、血液系统疾病等有关。在诊断和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检查和治疗方法。康复训练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发育情况进行个性化设计。
3.孕妇:孕妇发生脑卒中的风险相对较低,但孕期生理变化会增加发病的潜在因素。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安全的治疗方法。同时,要密切关注孕妇和胎儿的情况,加强孕期保健。
七、脑卒中的预防措施
1.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减少盐和脂肪的摄入;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戒烟限酒,避免二手烟暴露;保持心理平衡,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和焦虑。
2.控制基础疾病:定期体检,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发现异常及时治疗。高血压患者要严格按照医嘱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遵循糖尿病饮食和运动方案;血脂异常患者要调整饮食结构,必要时服用降脂药物。
3.定期筛查:对于高危人群,如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或有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脑血管筛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采取干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