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病包括心脏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心脏血管疾病有冠心病(与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年龄、性别等有关)、心律失常(病因复杂,与心脏本身病变、电解质紊乱、药物等有关,各年龄人群均可发病)、心力衰竭(因原发性心肌损害、心脏负荷过重、瓣膜病等,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女性相对男性总体发病率稍低);脑血管疾病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脑梗死常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等,多见于中老年人且高血压等是高危因素;出血性脑血管病的脑出血常见病因是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破裂等,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略多且不良生活方式增加风险,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病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脑血管畸形等,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青壮年多见且不同病因致不同性别发病情况有差异。
一、心脏血管疾病
1.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心脏病。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高脂血症(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升高),过高的血脂会沉积在冠状动脉内壁,逐渐形成粥样斑块,使血管腔变窄。高血压也是重要因素,长期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此外,吸烟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功能;糖尿病患者体内代谢紊乱,也容易引发血管病变,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逐渐老化,冠心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男性相对女性来说,在绝经前发病率较低,绝经后发病率逐渐接近男性。
2.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其病因较为复杂,包括心脏本身的病变,如冠心病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影响心脏电活动;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会改变心肌的结构和功能,引起心律失常。此外,电解质紊乱也可导致心律失常,如低钾血症或高钾血症,会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某些药物的使用也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如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不当等。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生心律失常,儿童可能因先天性心脏传导系统发育异常等原因发病,老年人则可能与心脏退行性变、基础心脏疾病等有关。
3.心力衰竭:是指心脏不能有效地将血液泵出,导致体循环或肺循环淤血,以及组织灌注不足的一组综合征。其病因包括原发性心肌损害,如冠心病心肌缺血坏死、心肌病等;心脏负荷过重,如高血压患者长期血压控制不佳,心脏后负荷增加,逐渐导致心力衰竭;瓣膜病(如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等)会使心脏瓣膜功能异常,影响心脏的正常射血和充盈,长期可引发心力衰竭。年龄越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越高,老年人由于心脏功能本身逐渐衰退,且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更容易发生心力衰竭。女性在某些特殊时期,如妊娠期、围绝经期等,也可能出现心力衰竭相关问题,但相对男性总体发病率稍低。
二、脑血管疾病
1.缺血性脑血管病
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最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或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使血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脑组织供血不足。心源性栓塞也是重要原因,如心房颤动时,心房内形成的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堵塞脑血管。其他因素包括小血管病变,如腔隙性脑梗死,多与高血压引起的脑内小动脉玻璃样变、闭塞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生脑梗死,但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增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在中老年人中更为常见,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男性和女性在发病风险上无显著性别差异,但某些女性特殊情况,如口服避孕药等可能增加脑梗死风险。
2.出血性脑血管病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是最常见的病因,长期高血压使脑内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纤维素样坏死,血压剧烈波动时易导致血管破裂出血。脑血管畸形也是脑出血的重要原因,如动静脉畸形,血管结构异常,容易破裂出血。动脉瘤破裂也可引起脑出血,先天性动脉瘤好发于脑动脉分叉处,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瘤破裂风险增加。脑出血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但多见于50-70岁的中老年人,男性略多于女性。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是脑出血的高危人群,且男性在高血压控制方面相对女性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导致发病率略有不同。另外,长期大量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脑出血的发病风险,这些因素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均有影响。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最常见的病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先天性动脉瘤好发于脑动脉的分叉处,动脉瘤壁较薄弱,在血流冲击等因素下容易破裂。脑血管畸形也是常见原因,如动静脉畸形等。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多见。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在不同性别上无显著差异,但脑血管畸形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儿童也可能因先天性脑血管畸形患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