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睡眠可从多方面着手,一是改善睡眠环境,包括保持适宜温度光线、选合适床铺;二是调整生活方式,要规律作息,避免下午及晚上摄入含咖啡因饮品和吸烟,傍晚后避免剧烈运动;三是进行心理调节,运用深呼吸、冥想等放松技巧,通过与家人朋友交流等减轻压力;四是调整饮食,晚餐不过饱过饥、不食刺激性食物,避免睡前大量饮水;五是医学干预,非药物治疗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失眠、光照疗法等,特殊情况如孕妇、老年人群失眠有相应处理方式,长期失眠多梦且影响生活质量需及时就医排查器质性疾病并遵医嘱治疗。
一、改善睡眠环境
1.温度与光线:保持卧室温度在18~25℃较为适宜,过冷或过热都可能影响睡眠。同时,营造黑暗、安静的睡眠环境,可使用遮光窗帘、耳塞等。对于儿童,要特别注意选择舒适的床上用品,避免过厚或过硬,光线方面要确保夜间睡眠时无强光干扰,因为儿童的视觉系统尚在发育中,过强光线可能影响睡眠质量及生物钟。
2.床铺选择:选择合适高度、软硬度适中的床垫和枕头,床垫过软会导致脊柱弯曲异常,过硬则会影响局部血液循环,枕头高度以一拳左右为宜,对于不同年龄段人群有不同要求,如儿童枕头高度应随年龄增长逐步调整,以维持颈椎的正常生理曲度,利于睡眠。
二、调整生活方式
1.规律作息:每天尽量固定上床睡觉和起床时间,即使是周末也不要大幅改变作息,这有助于调节人体生物钟。对于成年人,一般建议保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儿童和青少年睡眠时间会更长,婴儿可能需要12~16小时,规律作息对各年龄段人群的睡眠调节都至关重要,能让身体的各项机能在相对固定的时间进行调整。
2.避免刺激因素:
咖啡因与尼古丁:下午及晚上应避免摄入含咖啡因的饮品(如咖啡、浓茶)和吸烟,因为咖啡因和尼古丁具有兴奋性,会干扰睡眠。孕妇及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人群更要严格控制,孕妇摄入咖啡因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心血管疾病患者吸烟或摄入咖啡因可能加重病情。
日间适量运动:白天可以进行适度运动,如散步、慢跑等,但傍晚后应避免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可能会使神经兴奋,难以入睡。儿童可以在白天进行适量户外活动,既有利于身体发育,又能在夜间更好入睡,但同样要注意傍晚后的运动强度。
三、心理调节
1.放松技巧:
深呼吸:睡前进行深呼吸练习,缓慢吸气,使腹部膨胀,然后缓慢呼气,重复几次,可帮助放松身心。对于压力较大的成年人,深呼吸能有效缓解紧张情绪,儿童也可以通过简单的深呼吸练习来平静心情,如家长引导儿童进行缓慢的深呼吸。
冥想:尝试冥想,专注于当下的感受,排除杂念。成年人可以每天花10~15分钟进行冥想练习,儿童可以在家长陪伴下进行简单的冥想引导,比如想象自己在一个宁静的花园中。
2.减轻压力:通过与家人朋友交流、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缓解压力。工作压力大的成年人可以尝试通过旅游、阅读等方式释放压力,儿童如果面临学习压力等,家长要给予正确引导,帮助其找到适合的减压方式,如绘画、听音乐等。
四、饮食调整
1.晚餐注意:晚餐不宜过饱或过饥,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可以适量食用一些有助于睡眠的食物,如小米,小米中含有色氨酸等成分,能促进睡眠;睡前喝一杯温牛奶,牛奶中的色氨酸和钙也有助于睡眠,但要注意儿童饮用牛奶时需注意年龄,婴儿一般建议母乳喂养或饮用配方奶,1岁以上儿童可以适量饮用牛奶,但要避免睡前过量饮用导致夜间频繁排尿影响睡眠。
2.避免睡前大量饮水:睡前过多饮水可能导致夜间频繁起夜,影响睡眠连续性。但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心功能不全患者,要严格控制饮水量,因为饮水过多可能加重心脏负担,影响睡眠质量甚至诱发病情发作。
五、医学干预(非药物及特殊情况)
1.非药物治疗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失眠(CBT-I):这是一种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包括睡眠限制、刺激控制、认知矫正等。睡眠限制是根据患者的睡眠情况合理限制卧床时间,逐渐增加有效睡眠时间;刺激控制是建立床与睡眠的紧密联系,只有有困意时才上床;认知矫正则是纠正患者对失眠的错误认知。对于各年龄段人群都可以尝试,尤其是慢性失眠患者。
光照疗法:对于因季节变化等因素导致的失眠,可采用光照疗法。在早晨接受一定时间的自然光照射或使用特定的光照设备,调节生物钟。例如,冬季日照时间短,一些人可能出现季节性失眠,通过光照疗法可以改善睡眠,但要注意光照强度和时间的控制,避免对眼睛造成损伤。
2.特殊情况处理:
孕妇失眠:孕妇失眠较为常见,要避免使用药物,主要通过调整睡眠环境、放松心情等方式改善。如选择左侧卧位睡眠,有助于改善子宫胎盘的血液循环,同时要保持心情舒畅,家人要给予更多关心和理解。
老年人群失眠:老年人失眠可能与身体机能衰退、慢性疾病等有关。要注意排除疾病因素,如是否患有关节炎、前列腺增生等疾病导致夜间不适影响睡眠。在改善睡眠环境和生活方式基础上,如果失眠严重,需在医生评估下谨慎选择合适的干预措施,避免使用对认知功能有影响的药物。
如果失眠多梦情况长期未见改善,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建议及时就医,进行全面评估,以排除潜在的器质性疾病等因素,并在医生指导下进一步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