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溶血性贫血分为红细胞自身异常和红细胞外部因素导致两类。红细胞自身异常包括膜异常(遗传性球形、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酶缺乏(G-6-PD缺乏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珠蛋白异常(地中海贫血);红细胞外部因素包括免疫性因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分温抗体、冷抗体型,药物相关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非免疫性因素(机械性因素如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行军性血红蛋白尿,化学因素、感染因素、物理因素等导致溶血)。
一、红细胞自身异常导致的急性溶血性贫血
(一)红细胞膜异常
1.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多有家族遗传史,由于遗传因素导致红细胞膜蛋白基因缺陷,使红细胞膜结构异常,红细胞呈球形,变形能力降低,在通过脾脏等器官时易被破坏。这种疾病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及青少年相对多见,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一般无特殊影响,但若感染等诱因存在时易诱发急性溶血发作。
2.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同样是遗传性疾病,基因缺陷使红细胞膜骨架蛋白异常,红细胞呈椭圆形,在血液循环中易被破坏发生溶血。不同年龄均可患病,具体机制与红细胞膜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改变有关,当有感染、劳累等情况时可能诱发急性溶血。
(二)红细胞酶缺乏
1.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疾病,男性发病多于女性。患者体内G-6-PD基因缺陷,导致红细胞内磷酸戊糖途径代谢障碍,红细胞抗氧化能力下降。食用蚕豆、服用某些氧化性药物(如磺胺类药物等)或发生感染时,易诱发急性溶血。新生儿时期发病时,可能与母亲孕期用药等因素有关,新生儿期发病需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因为严重溶血可导致高胆红素血症,引起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
2.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各年龄均可发病,儿童时期发病相对常见,主要是由于丙酮酸激酶基因缺陷,影响红细胞内糖酵解途径,使红细胞能量产生不足,导致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而发生溶血。患者在感染、疲劳等情况下可能诱发急性溶血发作。
(三)珠蛋白异常
1.地中海贫血:包括α地中海贫血和β地中海贫血,是由于珠蛋白基因缺陷导致珠蛋白肽链合成障碍。α地中海贫血多见于东南亚地区人群,β地中海贫血在地中海沿岸国家及我国南方多见。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出生后不久即出现严重溶血、贫血等表现,轻型地中海贫血患者可能在感染、妊娠等情况下诱发急性溶血加重。不同性别发病无显著差异,家族遗传倾向明显。
二、红细胞外部因素导致的急性溶血性贫血
(一)免疫性因素
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温抗体型: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原因不明,继发性常继发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女性发病可能相对多见一些。温抗体多为IgG,作用于红细胞表面,在37℃时作用活跃,使红细胞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发生溶血。患者在感染等情况下可能诱发急性溶血发作,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时,病情活动期易出现急性溶血加重。
冷抗体型:包括冷凝集素综合征和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冷凝集素综合征多见于老年人,寒冷环境可诱发病情发作,患者体内存在IgM类冷抗体,低温时与红细胞结合,激活补体导致红细胞破坏。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多为先天性,儿童多见,继发者可见于病毒或梅毒感染后,当遇到寒冷时可诱发急性溶血,抗体为D--L抗体,可固定补体导致红细胞溶血。
2.药物相关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某些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可作为半抗原与红细胞膜蛋白结合,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药物引起红细胞膜改变,导致机体产生自身抗体,引起红细胞破坏。不同药物引发溶血的机制略有不同,使用相关药物的患者在用药过程中若出现发热、黄疸等表现需警惕溶血可能,各年龄均可发生,用药史是重要的诱因。
(二)非免疫性因素
1.机械性因素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等疾病。在DIC时,微血管内形成纤维蛋白条索,红细胞通过时被机械性损伤而破碎;TTP时,血浆中存在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缺乏,形成大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多聚体,黏附于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小板聚集和微血栓形成,红细胞通过时被破坏。各年龄均可发病,基础疾病如恶性肿瘤、感染等可诱发相关疾病的发生,从而导致急性溶血。
行军性血红蛋白尿:多发生于长跑、行军等运动后,由于红细胞在血管内受到机械性损伤而发生溶血。主要是剧烈运动时足部与地面反复摩擦,红细胞受到机械冲击破坏,多见于长期参加剧烈运动的人群,一般停止运动后溶血可逐渐缓解。
2.化学因素:某些化学物质如苯肼、砷化氢等可直接损伤红细胞膜,导致红细胞破坏发生溶血。接触这些化学物质的人群,如从事相关化工行业的工人等,在接触后若出现溶血表现需立即脱离接触环境。
3.感染因素:某些细菌(如产气荚膜杆菌)、病毒(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可引起溶血。细菌感染时,细菌产生的毒素可能直接破坏红细胞;病毒感染时,可能通过免疫机制等导致红细胞破坏。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容易因感染诱发急性溶血,感染控制后溶血可能逐渐改善。
4.物理因素:大面积烧伤时,高温等物理因素可损伤红细胞导致溶血;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等也可能引起红细胞膜损伤发生溶血,接触相关物理因素的患者需注意防护并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