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术后康复包括多方面,早期由专业人员评估后制定个性化方案,运动康复涵盖早期床上、坐位、站立步行训练,认知、言语有对应训练,还有日常生活活动、心理康复,康复尽早开始,频率依情况调,儿童老年康复有特殊需谨慎调整。
一、康复评估
脑出血术后需由专业康复医师和治疗师对患者进行全面康复评估,包括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认知功能、言语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方面的评估,以明确患者的功能障碍点,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例如通过Fugl-Meyer评估量表评估运动功能,了解患者肢体运动的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等情况;通过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评估认知功能等。
二、运动康复
1.早期床上训练
良肢位摆放:患者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良肢位摆放,如仰卧位时,头部垫软枕,保持头居中位,患侧肩部用枕头垫高,上肢伸展,掌心向上,手指伸展;患侧臀部和大腿下垫枕头,保持髋关节微屈、外旋,膝关节轻度屈曲。健侧卧位时,患侧上肢前伸,肩关节屈曲约90°,患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置于身体前面的枕头上,健侧肢体自然摆放。这些良肢位摆放可预防痉挛模式的出现,预防关节挛缩和畸形。
关节活动度训练:每日定时为患者进行患侧肢体各关节的被动活动,包括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外展、内收,肘关节的屈伸,腕关节的屈伸、尺偏、桡偏,髋关节的屈伸、外展、内旋、外旋,膝关节的屈伸,踝关节的背屈、跖屈、内翻、外翻等,每个关节每次活动5-10次,每日2-3次,活动范围逐渐增大,以不引起患者疼痛为度,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2.坐位训练
床边坐位训练:一般在发病后1-2周左右开始进行床边坐位训练。先将床头摇起30°,患者背靠枕头坐于床边,逐渐增加床头摇起的角度至90°,每次训练时间从10-15分钟开始,逐渐延长至30分钟左右,每日2-3次。在坐位训练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患者躯干的直立,可使用靠垫辅助支撑,同时训练患者的坐位平衡能力,如让患者左右转头、上下点头、伸手触摸前后左右的物体等。
坐位平衡训练:当患者能坐稳床边坐位后,进行坐位平衡的进一步训练。包括一级平衡(静态平衡),即患者在无外界干扰下能保持坐位平衡;二级平衡(自动态平衡),患者能耐受身体重心小范围移动保持平衡,如向前后、左右方向移动身体重心;三级平衡(他动态平衡),患者能耐受外界较小力度的推动仍保持坐位平衡。可通过让家属在不同方向轻轻推动患者身体,训练患者的平衡反应。
3.站立和步行训练
站立训练:一般在患者坐位平衡较好,且下肢有一定肌力时开始进行站立训练。可先借助起立床进行站立训练,逐渐增加起立床的角度,从30°开始,每日增加10°-15°,直至90°,每次训练15-20分钟,每日1-2次。当患者能在起立床上站稳后,可进行床边站立训练,双手可扶持床边或平行杠,逐渐减少扶持力度,训练患者的站立平衡能力和下肢承重能力。
步行训练:在患者站立平衡较好,下肢肌力有所恢复后进行步行训练。首先进行摆臂训练,患者双手自然摆动,与步行节奏配合。然后进行步行姿势训练,包括迈腿、落脚等动作,可在平行杠内进行步行训练,治疗师在旁边保护,逐渐过渡到扶持步行器步行,最后可进行徒手步行训练。步行训练要注意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步行距离和速度。
三、认知康复
如果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定向力障碍等,可进行相应的认知康复训练。例如注意力训练可采用划销试验,让患者在纸上划去指定的符号;记忆力训练可采用物品记忆法,让患者记住不同物品的名称、位置等,然后进行回忆;定向力训练可通过询问患者时间(年、月、日、时、分)、地点(医院名称、病房号等)、人物(自己的姓名、家人的姓名等)来进行训练,每次训练15-20分钟,每日2-3次。
四、言语康复
若患者存在言语功能障碍,如失语症、构音障碍等,需进行言语康复训练。对于失语症患者,可采用口语表达训练,从简单的单字、词汇开始,逐渐过渡到短语、句子;听力理解训练可通过让患者听从简单指令并执行来进行;阅读训练可从阅读简单的文字材料开始,逐渐增加难度;书写训练可从抄写简单文字开始。对于构音障碍患者,主要进行构音器官的运动训练,包括口唇运动训练(如噘嘴、咧嘴、伸舌、缩舌等)、下颌运动训练(如上下开合、左右移动等)、舌部运动训练(如前伸、后缩、左右摆动等),以及呼吸训练,如腹式呼吸训练等,每次训练20-30分钟,每日2-3次。
五、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如穿衣训练(先穿患侧后穿健侧,先穿套头衫后穿开衫等)、进食训练(教患者正确的坐姿、拿餐具的方法等)、洗漱训练(如洗脸、刷牙、梳头的方法)、如厕训练等,逐步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训练过程中要给予患者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根据患者的能力调整训练难度,鼓励患者尽量独立完成日常生活活动。
六、心理康复
脑出血术后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家属和医护人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多与患者沟通交流,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可以通过听音乐、看电影、与患者回忆往事等方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缓解其焦虑情绪。对于存在明显抑郁症状的患者,必要时可请心理医生进行心理疏导或药物辅助治疗,但药物使用需谨慎评估。
七、康复时机和频率
康复治疗应尽早开始,一般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进展48小时后即可开始早期康复介入。康复治疗的频率一般为每日1-2次,每次30-60分钟,具体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耐受程度进行调整。对于儿童患者,康复治疗需更加谨慎,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和耐受能力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康复频率和强度要适当降低,以不引起儿童过度疲劳和不适为原则。对于老年患者,要考虑其身体机能衰退的情况,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要关注老年患者的心血管等系统的耐受情况,密切观察患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的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