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引起原因包括耳部疾病(如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前庭神经炎)、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血管性眩晕、颅内肿瘤、癫痫)、全身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眼源性眩晕);治疗方法有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病因进行耳部疾病相关、神经系统疾病相关、全身性疾病相关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前庭康复训练、心理干预),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女性眩晕各有其需注意的方面。
一、眩晕症的引起原因
(一)耳部疾病
1.梅尼埃病:主要病理改变是膜迷路积水,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内淋巴产生和吸收失衡有关,多见于中青年人,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患者常反复出现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及耳胀满感。
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耳石脱落后移位至半规管,当头位变化时,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前庭感受器受到异常刺激而引发眩晕,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相对多见,常因头部外伤、耳部疾病等诱发。
3.前庭神经炎:可能因病毒感染累及前庭神经,多见于青壮年,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起病较急,眩晕较为严重,伴恶心、呕吐,一般无耳鸣及听力下降。
(二)神经系统疾病
1.脑血管性眩晕:后循环缺血、脑梗死、脑出血等脑血管病变可影响前庭系统的血液供应,导致眩晕。多见于中老年人,常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病史,除眩晕外,还可伴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如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利等。
2.颅内肿瘤:如听神经瘤、小脑肿瘤等,肿瘤压迫或侵犯前庭神经及相关结构引起眩晕,多见于中老年人,起病缓慢,眩晕程度不一,可伴有听力下降、头痛、呕吐等症状。
3.癫痫:部分癫痫发作可表现为眩晕,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眩晕发作可为单纯部分性发作或继发全面性发作,发作时脑电图可出现异常放电。
(三)全身性疾病
1.心血管疾病:如低血压、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可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或前庭功能紊乱而引起眩晕。低血压患者多见于体质虚弱者,站立时易发作;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时可出现眩晕;心律失常患者因心脏射血功能异常,影响脑部血液供应导致眩晕。
2.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低血糖等,可影响前庭器官的代谢或神经功能而引发眩晕。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时易出现周围神经病变,累及前庭神经可导致眩晕;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因交感神经兴奋,甲状腺激素过多影响前庭功能可引起眩晕。
3.眼源性眩晕:如屈光不正、青光眼等,由于视觉障碍,影响前庭中枢对平衡的调节而导致眩晕。多见于长期用眼人群或有眼部疾病者,眩晕与头位改变及眼部活动有关,纠正视力或治疗眼部疾病后眩晕可缓解。
二、眩晕症的治疗方法
(一)病因治疗
1.耳部疾病相关治疗
梅尼埃病:发作期可使用前庭抑制剂(如地西泮等)、抗胆碱能药(如山莨菪碱等)缓解症状;发作间歇期可使用倍他司汀等改善内耳循环的药物;对于药物治疗无效、频繁发作的患者,可考虑内淋巴囊手术、半规管阻塞术等手术治疗。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主要通过复位治疗,根据不同的半规管类型采用不同的复位手法,如Epley法、Semont法等,复位后可配合使用银杏叶提取物等改善内耳循环的药物辅助治疗。
前庭神经炎:主要是抗病毒治疗(如阿昔洛韦等)、糖皮质激素治疗(如泼尼松等)减轻炎症反应,同时使用前庭抑制剂缓解眩晕症状,眩晕缓解后可进行前庭康复训练。
2.神经系统疾病相关治疗
脑血管性眩晕: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可采用改善脑循环(如使用银杏叶制剂、丁苯酞等)、抗血小板聚集(如阿司匹林等)、抗凝(如低分子肝素等)等治疗;对于出血性脑血管病则根据病情采取降颅压、止血等相应治疗,病情稳定后可进行康复训练改善眩晕及神经功能缺损。
颅内肿瘤:主要以手术切除肿瘤为主,对于不能手术或术后复发的肿瘤可考虑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肿瘤得到控制后眩晕症状可有所缓解。
癫痫:根据癫痫的类型选用抗癫痫药物治疗,如部分性发作可选用卡马西平、奥卡西平等,全面性发作可选用丙戊酸钠、拉莫三嗪等,药物治疗需遵循个体化原则,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
3.全身性疾病相关治疗
心血管疾病:低血压患者应增加营养、适当运动,必要时可使用氟氢可的松等药物升高血压;高血压患者需规范使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使血压平稳;心律失常患者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选用相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力衰竭患者则进行抗心衰治疗,包括强心、利尿、扩血管等,随着心功能改善,眩晕症状可减轻。
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调整降糖方案;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使用抗甲状腺药物或放射性碘治疗等控制甲状腺功能;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补充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低血糖患者及时补充葡萄糖纠正低血糖状态,眩晕可迅速缓解。
眼源性眩晕:屈光不正者需佩戴合适的眼镜矫正视力;青光眼患者需通过药物或手术降低眼压,眼压控制后眩晕症状可改善。
(二)对症支持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声光刺激,保证充足睡眠,饮食宜清淡、营养均衡,避免剧烈头部运动。
2.前庭康复训练:对于眩晕缓解期的患者,进行前庭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前庭功能,提高平衡能力,减少眩晕复发。康复训练需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进行,包括头位转换训练、眼球运动训练、平衡训练等,训练应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逐渐增加强度和难度。
3.心理干预:长期眩晕的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需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可联合心理科医生进行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等,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树立治疗信心。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眩晕需特别注意,儿童眩晕相对少见,但病因可能与感染、先天性内耳发育异常等有关,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诊断时需仔细询问病史及进行全面检查,治疗上应优先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治疗方法,非药物治疗如康复训练等应在专业儿科康复师指导下进行,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的药物。老年人眩晕需警惕脑血管疾病等严重病因,治疗时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基础疾病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加强护理,防止老年人因眩晕发生跌倒等意外。女性眩晕在妊娠、更年期等特殊时期需特别关注,妊娠期间眩晕需谨慎用药,多考虑非药物治疗;更年期女性眩晕可能与内分泌变化有关,可适当进行激素替代治疗相关评估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