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失眠难入睡可从生活方式、饮食、心理调节及医学干预等方面入手。生活方式上要作息规律、营造适宜环境、适度运动;饮食要避免刺激性食物、合理饮食;心理调节需减轻压力焦虑、建立良好睡眠预期;医学干预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失眠(CBT-I)、光疗等非药物方法,若调整后无改善需及时就医评估是否药物治疗。
一、生活方式调整
1.作息规律
成年人:应保持固定的作息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包括周末也不例外。例如,每天晚上10点半左右上床,早上6点半左右起床,长期坚持有助于调整人体的生物钟,使睡眠中枢形成稳定的节律,从而改善入睡困难的情况。对于有熬夜习惯的成年人,需要逐步调整作息,避免白天过长时间的午睡,一般建议午睡不超过30分钟,以免影响夜间睡眠。
儿童:不同年龄段儿童有不同的作息要求,学龄前儿童(3-6岁)每天需要11-13小时的睡眠时间,学龄儿童(6-13岁)需要9-11小时的睡眠时间。要为儿童营造规律的睡眠环境,固定bedtime(睡觉时间)和wake-uptime(起床时间),白天也可安排适当的小憩,但时间不宜过长。
2.环境营造
成年人:睡眠环境应保持安静、舒适、黑暗和凉爽。可使用窗帘、眼罩、耳塞等来减少外界噪音、光线的干扰。卧室温度一般保持在18-25℃较为适宜,湿度在40%-60%之间。选择舒适的床垫和枕头,床垫过软或过硬都可能影响睡眠质量,枕头高度以一拳左右为宜(约10-15cm),能保持颈椎的正常生理曲度。
儿童:儿童的睡眠环境同样需要安静、舒适,光线要柔和。选择适合儿童的床垫和枕头,避免使用过于柔软或有刺激性气味的床上用品。可以使用儿童专用的睡眠辅助工具,如安抚玩偶等,但要注意定期清洁。同时,要确保儿童睡眠环境的安全性,避免有尖锐物品等潜在危险。
3.适度运动
成年人: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时间最好安排在下午或傍晚进行,避免在临近睡觉前剧烈运动。适度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缓解压力和焦虑情绪,从而有助于改善睡眠。但需要注意的是,运动后不要立即上床睡觉,最好等待30分钟-1小时,让身体有一个缓冲的过程。
儿童:儿童应保证每天有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学龄前儿童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建议不少于3小时,学龄儿童每天也应保证1-2小时的户外活动。适当的运动如跳绳、踢毽子等有助于儿童的身体发育和睡眠改善,但同样要避免在临近睡觉前进行过于兴奋的运动。
二、饮食调整
1.避免刺激性食物
成年人:睡前应避免摄入咖啡因、尼古丁和大量酒精。咖啡因存在于咖啡、茶、可乐等饮品中,它会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使人难以入睡,一般建议在下午4点后避免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尼古丁是香烟中的成分,会影响睡眠质量,应尽量戒烟。酒精虽然可能会使人很快入睡,但会干扰睡眠周期,导致睡眠浅、易醒等问题,睡前应避免大量饮酒。
儿童:儿童应避免接触含有咖啡因的饮品和食物,如含有咖啡因的功能饮料等。同时,要注意儿童的饮食安全,避免儿童接触到香烟等含有尼古丁的物品。
2.合理饮食
成年人:可以在晚餐时适当摄入一些有助于睡眠的食物,如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像牛奶、香蕉、坚果等。色氨酸是合成褪黑素的重要原料,褪黑素有助于调节睡眠-觉醒周期。此外,晚餐不宜过饱或过饥,过饱会导致胃肠负担加重,引起消化不良,从而影响睡眠;过饥则可能会因为饥饿感而难以入睡。
儿童:儿童的饮食应均衡,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可以在晚餐中安排一些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如适量的牛奶等,但要注意控制量,避免儿童因饮用过多牛奶而夜间频繁排尿影响睡眠。同时,要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晚餐过饱或过饥。
三、心理调节
1.减轻压力与焦虑
成年人:日常生活中可通过多种方式减轻压力和焦虑,如进行冥想、深呼吸练习。冥想可以每天进行15-20分钟,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或躺下,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排除杂念。深呼吸则是慢慢地吸气,使腹部膨胀,然后慢慢地呼气,重复几次。还可以通过与家人朋友交流、参加社交活动等方式来释放压力。对于因工作等原因导致压力较大的成年人,可尝试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制定科学的工作计划,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减少因工作带来的焦虑情绪。
儿童:儿童的压力和焦虑可能来自于学习、与同伴的关系等方面。家长要关注儿童的情绪变化,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当儿童遇到压力时,家长可以通过游戏、聊天等方式帮助儿童缓解压力,比如和儿童一起做亲子游戏,倾听儿童在学校的经历等。对于学龄前儿童,还可以通过讲故事等方式引导儿童树立积极的心态。
2.建立良好睡眠预期
成年人:不要对睡眠有过度的担忧和焦虑,避免一上床就担心自己睡不着。可以建立一些有助于睡眠的睡前仪式,如泡热水澡、听轻柔的音乐等,让身体和大脑逐渐进入放松状态,形成良好的睡眠预期,即上床后就是准备睡觉的信号。
儿童:家长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睡眠预期,比如在睡前给儿童讲一个温馨的故事,让儿童知道接下来要进入睡眠状态。避免在睡前对儿童进行过于兴奋或刺激性的活动,让儿童明白睡觉是一件舒适、放松的事情。
四、医学干预(非药物)
1.认知行为疗法-失眠(CBT-I)
成年人:CBT-I是一种有效的非药物治疗失眠的方法,包括睡眠限制、刺激控制、睡眠卫生教育和认知疗法等。睡眠限制是通过缩短在床上的清醒时间来增加睡眠效率;刺激控制是建立床与睡眠之间的紧密联系,只有有困意时才上床;睡眠卫生教育是强调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认知疗法是纠正对睡眠的错误认知和信念。例如,通过专业的心理治疗师进行CBT-I的系统治疗,一般需要数周的时间,就可以显著改善入睡困难等睡眠问题。
儿童:对于儿童的失眠,也可以采用适合儿童的CBT-I方法,如睡眠限制可能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睡眠需求进行调整,刺激控制可以通过家长帮助儿童建立规律的睡前程序来实现,睡眠卫生教育则要针对儿童的生活习惯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例如,针对学龄前儿童,家长可以帮助儿童建立固定的睡前1-2小时的安静活动时间,如看绘本等,然后逐渐过渡到睡眠状态。
2.光疗
成年人:对于因生物钟紊乱导致的失眠,光疗可能有一定帮助。在早晨接触明亮的光线可以调节生物钟,比如每天早上在自然光下散步15-30分钟,能够使人体的生物钟调整到正常节律,从而改善夜间入睡困难的情况。但需要注意光疗的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强的光线对眼睛造成损伤。
儿童:儿童也可以在早晨适当接触自然光,但要注意避免强光直射儿童眼睛。可以带儿童在早晨进行户外活动,如在花园里玩耍等,让儿童接受适量的光线刺激来调节生物钟,但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耐受程度来控制时间和光线强度。
如果通过以上非药物方法调整后,失眠难入睡的情况仍没有改善,建议及时就医,进一步评估是否需要进行药物等其他治疗,但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且要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差异,如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在药物使用上有更多需要注意的事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