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分急性期、亚急性期、恢复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阶段。急性期注重体位摆放与良肢位保持;亚急性期有被动运动、桥式运动等;恢复期包括坐位、站立、步行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涉及进食、穿衣等;康复中需定期评估并多学科协作,与家属密切沟通以助力患者康复。
一、康复治疗的分期及早期康复
(一)急性期康复(发病后1-2周内)
1.体位摆放:
对于脑出血病人,急性期应注意正确的体位摆放,如仰卧位时,头部垫起,保持头部中立位,患侧肩部用垫枕垫高,上肢伸展,手指伸展,下肢膝关节下方垫软枕使其微屈;侧卧位时,患侧在上的侧卧位可增加患侧感觉输入,促进患侧肢体的伸展,患侧在下的侧卧位可增加患侧的血液循环等。这有助于预防并发症,如肩关节半脱位、下肢深静脉血栓等。不同体位的摆放基于人体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原理,正确的体位能为后续康复创造良好基础,尤其对于年龄较大或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病史等)的患者,良好的体位摆放可减少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2.良肢位保持:
良肢位是为了保持肢体的良好功能位置,防止痉挛模式的出现。例如,早期将患肢保持在抗痉挛的体位,避免关节挛缩和畸形。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过度的体位变动可能会引起血压波动,所以体位摆放需轻柔、缓慢,以维持血压相对稳定。
(二)亚急性期康复(发病2周后至3个月内)
1.被动运动:
在亚急性期,患者如果肢体肌力较弱,可进行被动运动。被动运动的范围应涵盖各个关节,包括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外展,肘关节的屈伸,腕关节的屈伸、桡尺偏,髋关节的屈伸、外展、内收,膝关节的屈伸,踝关节的背屈、跖屈等。通过被动运动可以维持关节的活动度,防止关节僵硬,同时促进血液循环。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关节活动度本身可能随年龄增长而有所下降,且可能合并其他慢性疾病,被动运动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造成关节损伤。
2.桥式运动:
桥式运动有助于增强患者的核心肌群力量以及下肢的肌力。患者仰卧位,双膝屈曲,双脚平放在床上,然后将臀部抬起,使身体呈桥式。这一运动对于恢复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促进站立和步行能力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进行桥式运动时要注意监测血糖,避免运动中出现低血糖等情况。
二、恢复期康复
(一)坐位平衡训练
1.一级平衡训练:
让患者坐在床边或椅子上,双脚平放在地面,治疗师在旁边给予保护,训练患者保持坐位的稳定性,防止倾倒。随着患者平衡能力的提高,逐渐减少保护。坐位平衡训练对于患者日后的站立和步行至关重要,不同年龄的患者平衡恢复速度可能不同,年轻患者相对恢复较快,而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训练。
2.二级、三级平衡训练:
二级平衡训练是患者能够在坐位下抵抗较小的外力而保持平衡,三级平衡训练则是患者能够在坐位下主动调整姿势以应对较大的外力干扰。通过逐步提高坐位平衡能力,为站立和步行奠定基础。对于有高血压病史且平衡功能较差的患者,在进行平衡训练时要密切关注血压变化,一旦出现头晕、血压波动较大等情况应立即停止训练。
(二)站立训练
1.平行杠内站立:
患者在平行杠内进行站立训练,开始时可借助平行杠保持身体平衡,逐渐减少依赖。站立训练有助于患者适应体重的转移,增强下肢的负重能力。对于肥胖的脑出血患者,由于体重较大,站立训练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导致下肢肌肉疲劳或关节承受过大压力。
2.站立平衡训练:
在能够站立后,进一步进行站立平衡训练,包括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的重心转移训练。通过这些训练提高患者在站立位的平衡能力,为步行训练做准备。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站立训练时要监测心率等指标,防止出现心血管意外。
(三)步行训练
1.摆至步训练:
患者在平行杠内或借助辅助器具进行摆至步训练,即先将双下肢同时向前摆动,使双脚落在手的前方。步行训练是恢复患者行走功能的关键步骤,对于不同年龄和病情的患者,步行训练的进度不同。年轻患者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基本步行模式,而老年患者可能需要反复练习。
2.摆过步训练:
随着患者平衡能力和下肢肌力的进一步提高,可进行摆过步训练,即双手向前摆动,双下肢快速向前摆动,使双脚超过手的前方。步行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对于有认知障碍的患者,需要有专人陪同,防止发生跌倒等意外。
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一)进食训练
1.餐具选择:
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餐具,如带有防滑手柄的勺子、杯子等,便于患者握持。对于手部功能较差的患者,可使用特殊设计的餐具,如带吸盘的碗等,防止餐具滑落。不同年龄的患者对手部功能的需求不同,老年患者可能更需要易于握持的餐具。
2.进食姿势:
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进食姿势,一般为端坐位,身体稍微前倾,将食物送入口中。进食训练有助于患者恢复独立的生活能力,对于有吞咽障碍的患者,需要在专业人员评估后进行针对性训练,如先从软食、半流食开始,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同时注意进食速度,防止呛咳。
(二)穿衣训练
1.衣物选择:
为患者选择易于穿脱的衣物,如宽松、前开式的上衣和裤子,避免穿紧身、系带复杂的衣物。对于有肢体运动障碍的患者,简单易穿脱的衣物可提高其穿衣的独立性。不同性别患者的衣物选择可能有所不同,男性患者可能更倾向于前开式的衬衫等,女性患者可能有相应的便于穿脱的服装款式。
2.穿衣步骤指导:
教导患者穿衣的步骤,如先穿患侧还是健侧,先穿裤子还是先穿上衣等。穿衣训练需要患者逐步掌握,对于认知功能有一定障碍的患者,可能需要反复强化训练,以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四、康复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一)定期评估
1.运动功能评估:
定期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如使用Fugl-Meyer评估量表等,了解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康复治疗方案。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评估的侧重点可能略有不同,年轻患者可能更关注运动功能的精细程度恢复,老年患者可能更关注基本的运动功能恢复以满足日常生活需求。
2.认知功能评估:
如果患者存在认知障碍,要定期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如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等。根据认知功能评估结果调整康复训练中与认知相关的内容,如对于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患者,在康复训练中增加注意力训练的项目。
(二)多学科协作
1.康复团队组成:
康复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康复医师、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等。康复医师负责整体康复方案的制定和调整,物理治疗师主要进行运动功能康复训练,作业治疗师侧重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言语治疗师针对有言语障碍的患者进行训练。不同学科的人员协同工作,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康复治疗。对于有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多学科协作能更好地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制定更完善的康复计划。
2.与家属的沟通:
康复过程中要与家属保持密切沟通,指导家属如何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如在家中如何为患者进行体位摆放、如何辅助患者进行步行训练等。家属的积极参与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不同文化背景和教育程度的家属在参与康复训练时可能需要不同的指导方式,要耐心向家属解释康复训练的目的和方法,提高家属的配合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