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是常见临床综合征,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耳源性、中枢性及其他因素等,有不同眩晕特点和伴随症状,诊断需详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分病因和对症支持治疗,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眩晕症的常见病因
耳源性因素:
梅尼埃病:多见于中青年人,其发病机制主要与内耳膜迷路积水有关。典型表现为发作性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和耳胀满感。研究表明,内淋巴产生和吸收失衡是梅尼埃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内淋巴积水导致膜迷路扩张,刺激内耳感受器,从而引发眩晕等一系列症状。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最常见的眩晕原因之一,多见于老年人。主要是由于耳石脱落,移位至半规管内,当头部位置改变时,耳石刺激半规管感受器,导致短暂的眩晕发作,通常持续数秒至数十秒,可伴有眼震。
前庭神经炎:常发生于上呼吸道感染后,病毒感染累及前庭神经所致。患者突然出现剧烈眩晕,伴有恶心、呕吐,眩晕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天至数周,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中枢性因素:
脑血管疾病:如后循环缺血、脑梗死、脑出血等。后循环主要供应脑干、小脑等部位,当这些部位的血管发生病变时,会影响前庭中枢的血液供应,导致眩晕。例如,脑梗死可引起脑干或小脑的梗死灶,破坏前庭传导通路,从而引发眩晕,同时可能伴有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等神经系统症状。
颅内肿瘤:如听神经瘤、小脑肿瘤等。肿瘤逐渐增大压迫前庭神经或前庭中枢结构,导致眩晕症状逐渐出现,可能还会伴有听力下降、头痛、视力障碍等表现。
癫痫:部分癫痫发作可表现为眩晕,称为眩晕性癫痫。其发作机制与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有关,放电波及前庭相关脑区时,就会引发眩晕症状,常伴有意识障碍、肢体抽搐等其他癫痫发作表现。
其他因素:
心血管疾病:如低血压、高血压、心律失常等。低血压时,脑部供血不足,可引起眩晕;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较大时,也可能出现眩晕症状;心律失常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脑灌注不足,同样会引发眩晕。
眼部疾病:如眼肌麻痹、屈光不正等。眼部病变导致视觉输入与前庭感觉不协调,从而引起眩晕感,患者可能伴有视力模糊、复视等眼部症状。
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的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状态可能诱发或加重眩晕。例如,焦虑症患者常伴有躯体化症状,其中眩晕较为常见,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但由于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出现持续或反复发作的眩晕。
眩晕症的临床表现
眩晕特点:可表现为旋转性眩晕、摇晃感、漂浮感等不同形式。旋转性眩晕患者感觉自身或周围物体围绕自身旋转;摇晃感则是感觉身体不稳,像在船上摇晃;漂浮感是感觉身体轻飘飘的,似乎要浮起来。
伴随症状:
听力障碍:梅尼埃病患者常出现波动性听力下降,早期多为低频听力损失,随着病情进展,高频听力也会受累;听神经瘤患者多有进行性听力下降,甚至耳聋。
耳鸣:多数眩晕症患者可伴有耳鸣,梅尼埃病患者耳鸣多为低频吹风样,发作前耳鸣往往加重;听神经瘤患者耳鸣多为单侧高调耳鸣。
恶心、呕吐:眩晕发作时,由于前庭受到刺激,常引起自主神经反射,导致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等情况。
平衡失调:患者站立或行走时感觉不稳,容易摔倒,这是由于前庭功能障碍影响了身体的平衡调节。
意识障碍:中枢性眩晕如脑血管疾病、癫痫等引起的眩晕,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短暂意识丧失、嗜睡等。
眩晕症的诊断方法
详细病史采集:包括眩晕发作的诱因、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状、既往病史(如耳部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用药史等。例如,询问患者眩晕发作前是否有头部外伤、是否服用过可能导致眩晕的药物(如某些抗生素、抗癫痫药物等)。
体格检查:
前庭功能检查:包括眼震电图检查,可记录眼球运动情况,判断前庭眼反射是否正常;冷热试验,通过冷热刺激内耳,观察眼震反应,评估前庭功能;姿势图检查,评估身体平衡功能。
神经系统检查:检查患者的肌力、肌张力、反射、感觉、共济运动等,以判断中枢神经系统是否有病变,如是否存在肢体无力、感觉减退、共济失调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耳部检查:包括耳镜检查外耳道、鼓膜情况,电测听检查听力,声导抗检查中耳功能等,有助于发现耳部疾病导致的眩晕。
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头颅CT可初步筛查颅内出血、肿瘤等病变;头颅MRI对后颅窝病变的诊断价值更高,能清晰显示脑干、小脑、内耳等结构的病变情况,如脑梗死、听神经瘤、小脑肿瘤等。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生化(包括血糖、电解质、肝肾功能等)、凝血功能、感染指标(如病毒抗体检测等)。血常规可了解是否有感染、贫血等情况;血生化检查有助于发现电解质紊乱、血糖异常等可能导致眩晕的因素;感染指标检测可帮助判断是否存在病毒感染等引发前庭神经炎等疾病的因素。
眩晕症的治疗原则
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相应治疗。如果是梅尼埃病,可根据病情阶段采用药物治疗(如使用利尿剂减轻膜迷路积水、改善循环药物等)、手术治疗(如内淋巴囊手术等);对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主要通过复位治疗,如Epley法、Semont法等手法复位,将耳石复位到正常位置,缓解眩晕症状;脑血管疾病引起的眩晕,需要针对脑血管病进行治疗,如改善脑循环、抗血小板聚集、溶栓等(具体治疗需根据病情由医生决定);颅内肿瘤则多需要手术切除肿瘤等。
对症支持治疗:
止晕治疗:可使用一些止晕药物,如异丙嗪、苯海拉明等,缓解眩晕症状,但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对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要谨慎使用,避免过度镇静等不良反应。
止吐治疗:对于伴有严重恶心、呕吐的患者,可使用止吐药物,如甲氧氯普胺等,以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康复治疗:在眩晕症状缓解后,可进行前庭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恢复前庭功能,提高平衡能力,减少眩晕的复发。例如,通过平衡训练、眼动训练等康复手段,增强患者的前庭代偿能力。
特殊人群眩晕症的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眩晕相对少见,但也可能由耳部感染、先天性内耳畸形、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引起。儿童眩晕时,家长要特别注意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有无呕吐、肢体活动情况等。由于儿童用药的特殊性,应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止晕、止吐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保持安静环境、避免头部剧烈活动等。如果怀疑儿童有眩晕症,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明确病因后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
老年人:老年人眩晕的病因相对复杂,可能与多种慢性疾病相关,如脑血管疾病、内耳退行性变、心血管疾病等。老年人眩晕时,要注意防止摔倒,因为老年人平衡功能本身较差,眩晕发作时更容易发生意外。在就医过程中,要详细向医生提供既往病史、用药情况等,医生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药物耐受性等因素,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脏器负担或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出现眩晕需要特别谨慎,因为很多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妊娠期眩晕可能由贫血、高血压、体位性低血压等引起。要注意监测血压、血常规等指标,避免长时间站立或突然改变体位导致体位性低血压引起的眩晕。如果需要用药治疗,必须在医生的严格评估下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