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与眩晕症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各有特点。脑梗塞是脑部血管闭塞致脑组织缺血坏死,中老年人高发,有基础病史风险高,表现多样,辅助检查有影像学及血管检查等;眩晕症是运动或位置错觉,分外周和中枢性,各年龄段可发病,表现为头晕等,辅助检查有耳部及神经系统检查等,诊断需综合判断并鉴别相关疾病,且不同人群在各方面有相应关联及需注意的情况。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脑梗塞
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血液供应缺乏而发生局部脑组织坏死的一组疾病的综合征。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各种原因导致脑部血管闭塞,使得相应供血区域的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发生坏死或软化。常见的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等。例如,动脉粥样硬化会使血管内膜增厚、斑块形成,逐渐导致血管狭窄甚至闭塞,如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该动脉供血区域的脑梗塞。
从年龄角度看,中老年人是脑梗塞的高发人群,这与中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高相关;男性相对女性可能有更高的发病风险,可能与男性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等)及内分泌等因素有关。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病史的人群,脑梗塞发病风险显著升高。
眩晕症
眩晕症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造成人与周围环境空间关系在大脑皮质中反应失真,产生旋转、倾倒及起伏等感觉。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分为外周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外周性眩晕常见病因有梅尼埃病,是由于内耳膜迷路积水,导致内淋巴系统压力增高,影响内耳的平衡功能;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则是由于耳石脱落,当头位变化时,耳石刺激半规管感受器引起眩晕。中枢性眩晕多由脑部病变引起,如脑干或小脑的梗死、出血、肿瘤等累及平衡相关的神经传导通路导致眩晕。
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不同病因导致的眩晕症在人群分布上有一定差异。梅尼埃病多见于中青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在老年人中相对常见;而中枢性眩晕中,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眩晕在中老年人,尤其是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群中更易发生。
二、临床表现
脑梗塞
症状表现:临床症状多样,取决于梗死的血管和梗死灶的大小等。常见的有偏瘫,表现为一侧肢体无力、活动不灵活;偏身感觉障碍,即一侧身体的感觉减退或消失;言语不利,如说话不清、不能理解他人言语等;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例如,大脑左侧半球梗死可能导致语言中枢受损,出现失语等症状。
与年龄、性别的关联:老年患者脑梗塞后恢复相对较慢,可能与老年人机体修复能力下降、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有关;男性患者在相同病情下,可能因生活方式等因素,在康复过程中需要更多关注其心理状态及生活方式的调整。有基础病史的患者,脑梗塞发作后原有的基础疾病可能会加重病情,如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影响脑梗塞的恢复。
眩晕症
症状表现:主要表现为头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等。外周性眩晕多伴有耳鸣、听力下降等耳部症状,如梅尼埃病发作时除了剧烈眩晕外,还可出现耳鸣、耳闷胀感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特点是在特定头位变化时诱发短暂的眩晕。中枢性眩晕除了眩晕症状外,常伴有神经系统的其他症状,如肢体麻木、无力、共济失调、吞咽困难等,例如脑干梗死引起的中枢性眩晕,常同时伴有吞咽困难、构音障碍等。
与年龄、性别的关联:老年人发生中枢性眩晕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脑血管病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发生率增加;不同性别在眩晕症发病上无明显特异性的性别差异,但在病因方面可能有一定差异,如女性在某些内分泌变化时期可能更易发生与内分泌相关的眩晕情况。
三、辅助检查
脑梗塞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是常用的初步检查方法,在发病24-48小时后可发现低密度梗死灶。头颅MRI对脑梗塞的早期诊断更敏感,尤其是在发病数小时内就能发现缺血病灶,如弥散加权成像(DWI)可早期显示脑梗塞的病灶。例如,在超早期脑梗塞阶段,MRI-DWI能清晰显示缺血区域的水分子扩散受限情况。
血管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检测颅内血管的血流速度等情况,有助于评估脑血管的通畅程度及血流动力学变化;脑血管造影(DSA)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能明确脑血管狭窄、闭塞的部位及程度等,但属于有创检查。
与人群因素的关系:对于老年人进行影像学检查时,要考虑其可能存在的身体状况,如老年人可能存在肾功能减退等情况,在使用造影剂等检查时需谨慎评估;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进行辅助检查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检查结果的影响及检查本身对基础疾病的影响,如糖尿病患者进行造影检查时需注意血糖的控制等。
眩晕症
耳部检查:对于外周性眩晕,需要进行耳部相关检查,如耳镜检查观察外耳道及鼓膜情况;听力学检查包括纯音测听、声导抗等,可了解听力情况及中耳功能;前庭功能检查,如眼震电图可记录眼球震颤情况,有助于判断前庭功能状态,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通过眼震电图可发现特定头位下的特征性眼震。
神经系统检查:中枢性眩晕需要进行神经系统的详细检查,包括头颅CT或MRI检查以排除脑部的器质性病变,如脑干、小脑的梗死或出血等。例如,通过头颅MRI检查可清晰显示脑干或小脑是否存在梗死灶等病变。
与人群因素的关系:儿童患者进行前庭功能检查等时需考虑其配合程度,可能需要采用更温和的检查方式;老年人进行耳部及神经系统检查时,要注意其身体的耐受性,如耳部检查时动作要轻柔,避免引起老年人不适,神经系统检查要缓慢进行,防止摔倒等意外情况发生。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脑梗塞
诊断:根据患者的病史(如有无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等)、临床表现(如突发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以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例如,患者有高血压病史,突然出现偏瘫、言语不利,头颅CT显示相应区域的低密度梗死灶,可诊断为脑梗塞。
鉴别诊断:需要与脑出血鉴别,脑出血发病更急,常伴有头痛、呕吐、血压升高等症状,头颅CT可发现高密度出血灶;还需与颅内肿瘤等占位性病变鉴别,通过头颅MRI等检查可进行区分。
人群相关因素:在老年患者中,脑梗塞需与一些老年常见的认知、运动功能减退等情况相鉴别,要详细询问病史及进行全面的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对于有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脑梗塞诊断的干扰,如糖尿病患者出现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可能与脑梗塞或糖尿病神经病变等有关,需仔细鉴别。
眩晕症
诊断:首先要区分是外周性眩晕还是中枢性眩晕。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耳部检查、神经系统检查等综合判断。例如,梅尼埃病的诊断需要具备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及耳闷胀感等特点;中枢性眩晕则根据神经系统的阳性体征及头颅影像学等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外周性眩晕需与前庭神经元炎鉴别,前庭神经元炎多有上呼吸道感染前驱病史,突发眩晕,无耳鸣、听力下降,眼震持续时间较长等;中枢性眩晕需与多发性硬化等脱髓鞘疾病鉴别,多发性硬化可出现反复发作的眩晕及神经系统多部位的症状,头颅MRI可见脱髓鞘病灶等。
人群相关因素:儿童眩晕症的鉴别诊断需考虑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特殊类型、先天性前庭功能异常等情况鉴别;对于女性患者,要考虑与月经周期、妊娠等内分泌相关因素引起的眩晕相鉴别,如有些女性在月经期或妊娠期可能出现与内分泌变化相关的眩晕,需与其他病理性眩晕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