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是心脏冲动频率、节律等异常的心血管疾病,按发生原理分冲动形成异常(含窦性心律失常、异位心律)和冲动传导异常(有生理性、病理性、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常见病因有心脏本身病变、全身性因素、药物及毒物影响,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诊断靠心电图等,儿童、老年人、女性有各自心律失常相关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定义
心律失常是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出现异常的一类心血管疾病。
二、分类及发生机制
(一)按发生原理分类
1.冲动形成异常
窦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成人窦性心律频率>100次/分钟,可因运动、情绪激动、发热等引起)、窦性心动过缓(成人窦性心律频率<60次/分钟,可见于运动员、颅内压增高者等)等。
异位心律:分为主动性(如过早搏动、心动过速、扑动、颤动等,由心脏异位起搏点异常冲动引发)和被动性(如逸搏及逸搏心律,是心脏的保护性机制,当窦房结功能障碍时出现)。
2.冲动传导异常
生理性:如干扰及房室分离,多为生理情况下房室结传导功能的短暂改变。
病理性:包括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等,常因心肌病变、传导系统退行性变等导致传导途径受阻。
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如预激综合征,存在房室间额外的传导通路,可引发快速性心律失常。
三、常见病因
(一)心脏本身病变
冠心病(心肌缺血、缺氧影响心肌电活动)、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心瓣膜病(瓣膜病变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而影响心脏电活动)等可导致心律失常。
(二)全身性因素
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高钾血症)、内分泌失调(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可致心动过速)、严重感染(细菌、病毒等感染影响心脏电生理)等可诱发心律失常。
(三)药物及毒物影响
某些药物(如抗心律失常药、洋地黄类药物)使用不当或毒物摄入(如有机磷农药中毒)可干扰心脏电传导,引发心律失常。
四、临床表现
轻者可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心悸、胸闷;重者可出现头晕、黑矇、晕厥,甚至猝死。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的具体表现有所差异,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突发突止,发作时心率明显增快;心房颤动可导致心输出量下降,出现乏力等表现。
五、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心电图检查,可明确心律失常的类型及特点。动态心电图(Holter)能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有助于捕捉短暂发作的心律失常;心电监护可实时监测心脏电活动,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六、特殊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心律失常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遗传因素等相关,需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若出现不明原因的哭闹、活动耐力下降等,应及时进行心电图等检查,避免延误病情。
(二)老年人
老年人心律失常常与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多、药物相互作用复杂等因素有关,需密切监测心率、心律变化,在治疗其他疾病时需谨慎选择可能影响心脏电活动的药物,并注意定期复查。
(三)女性
围绝经期女性因激素变化可能增加心律失常发生风险,需注意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适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等,若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