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的诊断可从临床症状评估、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心内膜心肌活检等方面进行,临床症状有乏力、心悸等,实验室检查包括心肌损伤标志物、炎症指标及病原学检测,心电图有ST-T改变等异常,超声心动图可评估心脏结构功能,CMR是敏感特异的影像学方法,心内膜心肌活检是“金标准”但有创。
一、临床症状评估
心肌炎患者可能出现乏力、心悸、胸闷、胸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在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前驱症状,如发热、全身倦怠感等类似“感冒”的症状或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可能更易出现精神差、拒食等表现,成人则以心悸、胸痛等较为常见。
二、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心肌损伤标志物:血清肌钙蛋白(cTnI或cTnT)升高是心肌损伤的重要指标,其水平升高提示心肌细胞受损。例如,多项研究表明,在心肌炎患者中,cTnI或cTnT的阳性率较高,能够反映心肌细胞的损伤情况。另外,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也可升高,但其特异性相对肌钙蛋白稍低。
炎症指标:血常规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可能升高,反映机体的炎症反应;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通常会升高,这些指标升高提示体内存在炎症状态,有助于辅助判断心肌炎是否处于活动期。
2.病原学检查
病毒学检测:可通过咽拭子、粪便、血液等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如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肠道病毒、腺病毒等常见病毒的核酸,有助于明确病因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炎。另外,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如双份血清的病毒中和抗体、补体结合抗体或血凝抑制抗体等滴度呈4倍或以上增高,或单次抗体效价≥640,对病毒感染有诊断意义。
三、心电图检查
心肌炎患者的心电图可出现多种异常,如ST-T改变,包括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等。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在心肌炎患者中都可能出现,通过心电图检查可以初步了解心脏的电活动情况,为心肌炎的诊断提供线索。
四、影像学检查
1.超声心动图
可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观察心室壁运动情况、心肌收缩功能等。心肌炎患者可能出现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心室壁运动异常等表现,例如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等情况。通过超声心动图还可以排除其他心脏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对心肌炎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价值。
2.心脏磁共振成像(CMR)
是诊断心肌炎较为敏感和特异的影像学方法。CMR可以发现心肌水肿、强化等心肌炎症的特征性表现,有助于早期、准确地诊断心肌炎。例如,延迟强化成像(LGE)可显示心肌的纤维化或炎症病灶,对心肌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其他检查难以明确诊断时,CMR可以提供更精准的信息。
五、心内膜心肌活检(EMB)
心内膜心肌活检是诊断心肌炎的“金标准”,通过经静脉穿刺获取少量心肌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发现心肌炎性细胞浸润等心肌炎的病理改变。但心内膜心肌活检是有创检查,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出血、心律失常等,所以一般在其他检查难以明确诊断,且临床高度怀疑心肌炎时才考虑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