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早期(0-6周)进行踝关节被动活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中期(6-12周)开展踝关节主动活动、直腿抬高训练;后期(12周以后)进行渐进性负重、本体感觉、肌力强化训练,康复训练要关注患者反应,遵循个体化原则确保安全有效。
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术后当天即可开始,患者伸直膝关节,用力收缩股四头肌,保持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3-4组。该训练可防止股四头肌萎缩,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可在家长协助下正确进行动作,老年患者要注意收缩力度适中,避免因肌肉力量不足导致训练效果不佳或因过度用力引起不适。
术后中期康复训练(6-12周)
踝关节主动活动:患者可自行进行踝关节的跖屈和背伸主动活动,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力度,每天3-4次,每次15-20分钟。开始时活动范围较小,随着恢复逐渐增大,通过主动活动进一步改善踝关节的活动度,同时增强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儿童在进行此训练时,家长可在旁鼓励并辅助纠正动作;老年患者要注意活动时的平衡,防止摔倒。
直腿抬高训练:患者仰卧位,伸直下肢,缓慢抬高下肢至30°-45°,保持5-10秒,然后缓慢放下,重复10-15次,每天3-4组。此训练有助于增强股四头肌力量,对于儿童要注意训练的趣味性,提高其配合度;老年患者要关注下肢的血液循环情况,避免因长时间抬高导致下肢肿胀等问题。
术后后期康复训练(12周以后)
渐进性负重训练:根据跟腱愈合情况,逐渐增加患侧下肢的负重。开始可在双拐辅助下部分负重,然后逐渐过渡到单拐辅助部分负重,最后到完全负重行走。一般每1-2周增加一定的负重比例,通过渐进性负重训练使跟腱和下肢肌肉适应体重负荷,恢复行走功能。儿童在进行渐进性负重训练时,要确保周围环境安全,有成人陪伴,防止意外摔倒;老年患者则要密切关注自身平衡能力和下肢力量恢复情况,缓慢进行负重过渡,避免因平衡不佳导致受伤。
本体感觉训练:可通过平衡板、软垫等进行本体感觉训练,患者站在平衡板或软垫上,保持身体平衡,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2-3次。本体感觉训练有助于提高踝关节的稳定性,减少再次受伤的风险,儿童进行本体感觉训练时,家长要在旁保护,防止孩子因平衡不稳定而受伤;老年患者要根据自身平衡能力选择合适的训练工具和强度,逐步提高本体感觉。
肌力强化训练:进行蹲起、提踵等训练来强化下肢肌肉力量,蹲起训练可双脚或单脚进行,每次下蹲到一定程度(如膝关节屈曲90°左右),保持5秒后站起,重复10-15次,每天3-4组;提踵训练可在平地或台阶上进行,双脚或单脚提踵,每次提起后保持2-3秒,重复10-15次,每天3-4组。不同年龄人群在进行肌力强化训练时,儿童要注意训练的适度性,避免过度训练导致肌肉疲劳或损伤;老年患者要根据自身关节和肌肉状况调整训练强度,如关节有退变等情况,可适当降低训练难度和强度。
康复训练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疼痛加剧、肿胀明显等情况应及时停止训练并咨询医生。同时,康复训练要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跟腱愈合情况等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以确保康复训练安全有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