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流程包括术前评估(采集病史、口腔检查)、术前准备(患者身心及器械准备、麻醉)、拔牙操作(分离牙龈、挺松患牙、拔除患牙、清理拔牙窝)、术后处理(咬棉球止血、交代注意事项、给予术后医嘱),术前评估要详细询问全身病史、口腔检查并拍X线片,术前准备要调整患者状态、备齐器械、选合适麻醉方式,拔牙操作要分离牙龈、挺松患牙、拔除并清理拔牙窝,术后要咬棉球止血、交代注意事项、给术后医嘱及相应药物。
1.术前评估
病史采集:需详细询问患者的全身病史,包括是否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等。例如,有心脏病史的患者拔牙需谨慎评估,因为拔牙可能引发心脏相关并发症;糖尿病患者血糖需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才能拔牙,否则易发生感染等问题。对于儿童,还需了解既往拔牙史、是否有先天性疾病等情况。
口腔检查:检查患牙的情况,包括牙齿的松动度、龋坏程度、周围牙龈组织状况等。同时要拍摄口腔X线片,以了解牙齿的牙根形态、与周围组织如神经、邻牙的关系等。比如通过X线片可以清晰看到阻生智齿的牙根与下颌神经管的位置关系,从而制定更合适的拔牙方案。
2.术前准备
患者准备:患者需调整好身心状态,如避免在空腹或过度紧张的状态下拔牙。儿童患者家长要安抚好儿童情绪,使其配合治疗。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体位,一般采取坐位或半卧位。
器械准备:准备好拔牙所需的器械,如牙钳、牙挺、刮匙等,并检查器械是否完好可用。
麻醉:根据拔牙的部位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常用的有局部浸润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例如,拔下颌磨牙多采用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拔上颌前牙多采用局部浸润麻醉。麻醉时要注意进针的部位、深度和剂量,确保患者在无痛状态下进行拔牙操作。对于儿童,要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和剂量,避免对儿童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3.拔牙操作
分离牙龈:使用牙龈分离器将患牙的牙龈与牙颈部分离,以避免拔牙时牙龈撕裂。
挺松患牙:对于牢固的牙齿,可使用牙挺将牙齿挺松。根据牙齿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牙挺放置位置,如挺松上颌磨牙时,牙挺应放在近中颊侧牙槽嵴与牙之间。
拔除患牙:使用牙钳夹紧患牙,按照牙齿的长轴方向及阻力最小的方向进行摇动、扭转或牵引等动作将牙齿拔除。例如,拔除上颌前牙时,先向唇舌向摇动,再略向远中近中方向摇动,待松动后牵引拔除。
清理拔牙窝:拔除牙齿后,使用刮匙清理拔牙窝内的残留肉芽组织、碎牙片等,然后检查拔牙窝是否出血,必要时进行压迫止血等处理。
4.术后处理
咬棉球止血:让患者咬住无菌棉球或纱布卷,一般压迫30-40分钟后取出。儿童咬棉球的时间可适当缩短,但需注意观察止血情况。
交代注意事项:向患者交代术后注意事项,如24小时内不要刷牙漱口,避免剧烈运动;饮食方面要吃温凉软食;如果有疼痛、出血等情况要及时复诊等。对于儿童,要详细向家长交代注意事项,并指导家长如何照顾拔牙后的儿童。
给予术后医嘱:根据患者情况给予相应的药物,如疼痛明显者可给予适量止痛药,但要避免儿童使用不适合的止痛药。一般可开具抗生素预防感染(如无过敏史,可选用青霉素类等,但儿童要谨慎选择抗生素种类和剂量),尤其对于复杂拔牙或有感染风险的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