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疱疹的感染途径及机制包括单纯疱疹病毒通过直接接触或母婴传播、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后潜伏再激活;不同人群中儿童因免疫系统未熟、老年人因免疫衰退、患基础疾病者因免疫受抑易感染;环境因素中季节变化的温暖潮湿及生活环境拥挤利于病毒传播和感染。
一、直接接触感染
(一)感染途径及机制
1.单纯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HSV)分为HSV-1和HSV-2两型。HSV-1常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病灶(如唇周疱疹)传播,例如与患者共用餐具、毛巾等物品时,病毒可通过皮肤或黏膜的微小破损侵入人体。HSV-2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但也可在分娩过程中由母亲传染给新生儿。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在局部上皮细胞内复制,引起细胞病变、坏死,导致疱疹的形成。
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初次感染时引起水痘,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当健康人吸入含有病毒的飞沫后,病毒会在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中增殖,然后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进而扩散到全身,引起全身出疹等水痘症状。之后病毒会潜伏在神经节内,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可再次激活,引发带状疱疹。
二、免疫力低下
(一)不同人群免疫力低下的情况及影响
1.儿童: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相对成年人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例如,在幼儿园等集体环境中,儿童之间接触频繁,若有病毒传播,儿童感染病毒性疱疹的风险较高。当儿童免疫力低下时,如患有某些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或者因营养不良等原因导致免疫功能受影响,就更易感染单纯疱疹病毒等引发疱疹。
2.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免疫系统功能逐渐衰退,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均下降。研究表明,老年人带状疱疹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人,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加,潜伏在神经节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更容易重新激活,而老年人自身的免疫监视和清除病毒的能力减弱,无法有效控制病毒的复制和活化,从而引发带状疱疹。
3.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例如患有艾滋病的患者,由于免疫系统遭到严重破坏,CD4+T淋巴细胞计数显著降低,对各种病毒的易感性大幅增加,容易反复感染单纯疱疹病毒等,且病情往往较为严重,疱疹不易愈合。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在接受化疗、放疗等治疗过程中,会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和免疫系统功能,使机体免疫力下降,也容易感染病毒性疱疹。
三、环境因素影响
(一)环境因素对病毒传播和人体感染的作用
1.季节变化:在温暖潮湿的季节,有利于病毒的存活和传播。例如,单纯疱疹病毒在相对温暖的环境中更易保持活性,在夏季等气温较高的季节,人群之间的密切接触增加,如在游泳池、公共浴室等场所,病毒通过接触传播的几率增大,从而增加了感染单纯疱疹的风险。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春秋季等气候多变的季节,人群的免疫力可能因气温变化等因素受到一定影响,也会使感染风险上升。
2.生活环境拥挤:在居住环境拥挤、卫生条件差的地方,病毒传播的几率大大增加。例如,在一些人口密集的贫民窟,人群居住条件恶劣,人员之间接触频繁,病毒容易在人群中快速传播。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感染病毒性疱疹的可能性更高,因为病毒可以通过空气、接触等多种途径在人群中迅速扩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