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损伤是多种内外因素致肝脏细胞结构破坏功能受损的病理状态,致病因素包含感染、药物、酒精、自身免疫、代谢、中毒等;临床表现轻重有别,实验室检查指标中转氨酶等可反映损伤;儿童肝损伤需关注感染和遗传代谢且进展快,老年人与药物代谢及基础病相关恢复慢,女性服用避孕药等有风险妊娠易受累,长期酗酒、肥胖等生活方式易致肝损伤,有基础肝病病史者易复发加重需监测。
一、肝损伤的定义及致病因素
肝损伤是指由多种内外因素导致肝脏的细胞结构破坏、功能受损的病理状态。其致病因素涵盖多方面:
感染因素:如病毒性肝炎病毒(甲、乙、丙、丁、戊型等)感染,可引发病毒性肝炎,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繁殖,诱导免疫反应,造成肝细胞炎症、坏死等损伤;细菌感染如肝脓肿等也可累及肝脏导致损伤。
药物因素:部分药物具有肝毒性,像抗结核药(如异烟肼)、某些抗肿瘤药等,可通过直接的毒性作用损伤肝细胞,或引发免疫介导的肝损伤反应。
酒精因素:长期大量饮酒会引起酒精性肝病,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乙醛可直接毒害肝细胞,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坏死以及炎症反应等,逐步造成肝损伤。
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体内免疫系统错误识别肝细胞为外来异物,发动免疫攻击,致使肝细胞受损,引发肝损伤。
代谢因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脂血症等代谢异常密切相关,肝细胞内脂肪过度堆积,引发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进而损伤肝脏。
中毒因素:误食毒蘑菇、工业毒物(如四氯化碳等)等,这些有毒物质会直接损害肝细胞,造成肝损伤。
二、肝损伤的临床表现与检查指标
临床表现:肝损伤轻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病情较重时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右上腹隐痛等不适,还可能出现黄疸(皮肤、巩膜发黄)、皮肤瘙痒、肝掌、蜘蛛痣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肝损伤时通常会升高;胆红素指标(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等)升高提示胆红素代谢异常,常见于肝细胞损伤或胆汁淤积等情况;白蛋白降低等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受损。
三、不同人群肝损伤的特点及相关因素
儿童:儿童肝损伤可能因感染性疾病(如EB病毒感染相关肝损伤)、遗传代谢性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等)引发,儿童肝损伤时需更关注感染及遗传代谢因素的排查,且儿童肝脏代偿能力相对较弱,肝损伤可能进展较快。
老年人:老年人肝损伤多与药物代谢能力下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患者服用的某些药物可能有肝毒性、糖尿病患者代谢紊乱影响肝脏等)相关,老年人肝损伤后恢复相对缓慢,需更谨慎评估基础疾病与药物对肝脏的影响。
女性:部分女性服用避孕药等可能增加肝损伤风险,妊娠相关的肝损伤(如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等)也需关注,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如妊娠)肝脏负担加重,易受内外因素影响出现肝损伤。
生活方式相关:长期酗酒者酒精性肝病发生率高,肥胖人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率增加,这些生活方式因素显著增加肝损伤发生的可能性,需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降低肝损伤风险。
有基础肝病病史者:如既往有病毒性肝炎病史者,病情易复发或加重,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及时发现肝损伤的迹象并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