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是心脏血液灌注减少致供氧无法满足代谢需求的病理状态,病因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痉挛、栓塞、血管炎等,发病机制是冠脉狭窄阻塞使灌注减少且耗氧增加打破氧供需平衡,临床表现有发作性胸痛及心悸、胸闷等不典型表现,检查靠静息和动态心电图间接证据及冠状动脉造影金标准,危险因素含高血压、高血脂等传统因素及老年人、女性等特殊人群因素,特殊人群需针对自身情况监测和采取健康管理措施。
一、定义
心肌缺血是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发生减少,致使心脏的供氧无法满足心肌代谢需求,进而引发心肌能量代谢出现异常,无法维持心脏正常功能的病理状态。
二、病因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这是最为常见的病因,动脉壁上会逐渐沉积脂质等物质,形成粥样斑块,使得冠状动脉管腔变窄或阻塞,从而阻碍血流向心肌供应。
(二)其他病因
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栓塞、血管炎等情况,也可能造成冠状动脉血流受阻,引发心肌缺血。
三、发病机制
正常情况下,心肌的氧供需处于平衡状态。当出现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等问题时,心肌的血液灌注减少,若此时心肌耗氧量增加(如运动、情绪激动等),就会打破氧供需平衡,导致心肌缺血发生。
四、临床表现
(一)典型表现
发作性胸痛,疼痛多位于心前区、胸骨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肩、左臂内侧等部位,一般持续数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
(二)不典型表现
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心悸、胸闷、乏力、呼吸困难等,尤其在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中,不典型症状更为常见。
五、检查方法
(一)心电图
静息心电图可能发现ST-T改变等心肌缺血的间接证据;动态心电图可记录一段时间内心电图变化,有助于捕捉发作时的心肌缺血表现。
(二)冠状动脉造影
是诊断心肌缺血的金标准,能够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的形态、狭窄程度等情况。
六、危险因素
(一)传统危险因素
高血压可增加血管压力,促进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会使脂质在血管壁沉积;糖尿病患者血糖代谢异常易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小板聚集;肥胖者往往伴有代谢紊乱,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缺乏运动导致身体代谢功能下降,心血管功能减弱。
(二)特殊人群相关因素
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血管调节功能减弱;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心血管保护作用减弱,绝经后女性心肌缺血风险增加;有家族心血管病史的人群,遗传因素使得其患心肌缺血等心血管疾病的概率升高。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老年人血管弹性差,对心肌缺血的耐受能力较低,应密切监测血压、血脂等指标,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适量运动、低盐低脂饮食等,一旦出现胸闷、胸痛等不适,需及时就医。
(二)女性
绝经后女性要重视心血管健康管理,除常规控制危险因素外,应定期进行心血管相关检查,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变化,出现异常症状及时就诊。
(三)糖尿病患者
需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会加重血管病变,增加心肌缺血的发生风险,要遵循糖尿病饮食和治疗方案,定期监测血糖、心电图等。
(四)有家族心血管病史人群
这类人群应加强心血管健康的监测,除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外,可定期进行心电图、血脂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心肌缺血相关问题并采取干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