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质性心脏病是心脏组织结构病理性改变致结构和功能异常的疾病,病因含先天性(胚胎发育异常、遗传、孕期感染等致先天性心脏间隔缺损等)与后天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感染性因素、心肌病等),不同人群表现有别,诊断依靠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造影等。
一、定义
器质性心脏病是指心脏组织结构发生病理性改变的心脏疾病,是由于心脏的心肌、心瓣膜、心内膜、心包等部位出现器质性病变,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的一类疾病。
二、常见病因及相关机制
(一)先天性因素
部分婴儿出生即患有器质性心脏病,如先天性心脏间隔缺损(包括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是胚胎发育时期心脏结构形成异常所致,与遗传因素、孕期感染(如风疹病毒感染等)等相关,遗传因素可能使胎儿心脏发育过程中出现基因缺陷或染色体异常,影响心脏正常结构的形成。
(二)后天性因素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使心肌供血不足,长期可引起心肌缺血、坏死,进而造成心肌结构改变,引发冠心病相关的器质性心脏病,这与年龄增长、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年龄越大、存在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概率越高。
2.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使心脏后负荷增加,左心室为克服增高的阻力需加强收缩,久而久之导致左心室肥厚、扩张等结构改变,若不及时控制血压,会逐渐发展为器质性心脏病,女性在更年期后高血压相关器质性心脏病风险可能升高,与体内激素变化等因素有关。
3.感染性因素:风湿热可引起风湿性心瓣膜病,链球菌感染后引发机体免疫反应,累及心瓣膜,导致心瓣膜出现炎症、纤维化、钙化等器质性病变;此外,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若未得到有效控制,后期可能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等器质性心脏病变,儿童感染柯萨奇病毒等引发病毒性心肌炎后,如恢复不彻底易遗留心肌结构异常。
4.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病因尚不十分明确,但可能与遗传、感染、中毒等有关,心肌细胞出现变性、坏死、纤维化,导致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肥厚型心肌病多与遗传因素相关,存在特定基因变异,使心肌肥厚,影响心脏正常舒缩功能。
三、临床表现差异及特殊人群特点
(一)不同人群表现
1.儿童:先天性器质性心脏病儿童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活动耐力差、口唇青紫等表现,孕期有不良接触史(如接触放射性物质)的儿童先天性器质性心脏病风险增高,需通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早期发现。
2.老年人: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导致的器质性心脏病较为常见,临床表现可能以胸闷、呼吸困难、水肿等为主,且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病情变化较隐匿,需密切监测心脏功能变化。
3.女性:围生期心肌病多见于妊娠晚期至产后数月内的女性,可能出现心力衰竭等表现,与妊娠期间生理变化、自身免疫等因素相关;某些心瓣膜病在女性不同生理阶段(如经期、孕期、更年期)可能有不同的症状变化及病情进展差异。
四、诊断手段
主要依靠心电图检查,可发现心律失常等异常;超声心动图是重要诊断方法,能清晰观察心脏结构,如心腔大小、心瓣膜形态及运动情况、心肌厚度等;心脏造影(如冠状动脉造影)可明确冠状动脉有无狭窄、阻塞等病变,从而明确心脏器质性病变的具体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