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律失常是窦房结主导心律出现频率、节律、起源部位等异常的情况,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停搏等类型,病因有生理性(运动、情绪激动等)和病理性(心血管病、内分泌病等),临床表现因类型不同有差异,诊断主要靠心电图等,治疗分生理性无需特殊治疗、病理性针对原发病,儿童需关注先天心脏发育等,老年人受基础病影响显著,妊娠期女性需警惕激素等因素影响。
一、定义
窦性心律失常是指由窦房结主导的心律出现频率、节律、起源部位等异常的情况,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停搏等不同类型。
二、分类及相关情况
窦性心动过速:成人窦性心律频率超过100次/分钟,可因运动、情绪激动、发热、贫血、甲亢等生理性或病理性因素引起,病理性因素需关注基础疾病对心率的影响。
窦性心动过缓:成人窦性心律频率低于60次/分钟,可见于运动员、睡眠状态等生理性情况,也可由颅内压增高、甲状腺功能减退、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病理性因素导致,需注意基础疾病对心率的长期影响。
窦性心律不齐:表现为窦性心律的PP间期差异>0.12秒,多与呼吸有关,为生理性,一般无特殊临床意义,但也可见于冠心病等病理性情况。
窦性停搏:指窦房结在一段时间内停止发放冲动,可由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急性心肌梗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引起,需重视其潜在的严重心血管事件风险。
三、病因分析
生理性因素:运动、情绪激动、饮酒、喝咖啡等可导致窦性心动过速;睡眠时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属正常生理现象。
病理性因素: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可影响窦房结功能;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可致窦性心动过速,甲状腺功能减退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颅内病变、电解质紊乱等也可能引发窦性心律失常。
四、临床表现
窦性心动过速:常有心悸、胸闷等不适,运动或情绪激动时症状可能加重,需结合基础疾病评估严重程度。
窦性心动过缓: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可出现头晕、黑矇、乏力等,需警惕是否存在心输出量不足的情况。
窦性心律不齐: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多在心电图检查时发现。
窦性停搏:可出现晕厥、抽搐等严重表现,需立即就医处理。
五、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心电图检查,心电图可明确窦性心律的频率、节律等情况,动态心电图可进一步监测长时间心律变化,有助于明确诊断及评估病情。
六、治疗原则
生理性窦性心律失常: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去除诱因后多可恢复正常,如运动或情绪激动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休息平复后可缓解。
病理性窦性心律失常: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由甲亢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需控制甲亢;对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严重情况可能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等干预措施。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窦性心律失常需关注是否与先天心脏发育、感染等因素有关,避免过度运动等可能加重心率异常的行为,定期进行心脏相关检查。
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窦性心律失常可能受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影响更为显著,需密切监测心率变化,注意药物对心率的影响,如某些降压药可能影响心率,用药时需谨慎评估。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窦性心律失常需警惕激素变化及血容量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定期产检,关注心脏功能情况,必要时进行针对性评估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