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腱炎主要由跟腱反复受过度应力刺激引起,常见因素有运动相关(运动项目、方式不当)、年龄因素(青少年过度运动、中老年人跟腱退行性变)、足部结构异常(足弓异常改变生物力学结构)、其他因素(肥胖增加跟腱负担、疾病如痛风、类风湿关节炎累及跟腱)。
运动相关因素
运动项目:从事需要频繁奔跑、跳跃的运动,如篮球、足球、田径等,跟腱承受的负荷较大,容易引发跟腱炎。以篮球运动为例,运动员在比赛中频繁的急停、起跳、变向等动作,会使跟腱反复受到牵拉,增加了跟腱发生损伤和炎症的风险。对于青少年篮球爱好者,如果运动强度过大、运动姿势不正确,也会增加跟腱炎的发病几率。
运动方式不当:在运动前没有进行充分的热身活动,跟腱的柔韧性和弹性没有达到运动所需的状态,运动中就容易受伤。例如,直接进行高强度的奔跑而没有进行慢跑、拉伸等热身,跟腱在突然受到较大应力时就容易受损。另外,运动后如果没有进行适当的放松和拉伸,跟腱内的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清除,也会增加跟腱炎的发生可能性。对于女性运动者来说,如果本身柔韧性相对较差,若运动方式不当,更易出现跟腱炎问题。
年龄因素
青少年: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跟腱等组织的结构和功能还不够成熟。如果参与过度的运动,比如长时间进行高强度的体育训练,跟腱承受的压力超过其承受限度,就容易引发跟腱炎。例如一些过早接受专业体育训练的青少年运动员,由于训练计划不合理,跟腱长期处于过度使用状态,很容易患上跟腱炎。
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跟腱会出现退行性变化,弹性和强度逐渐下降。中老年人的跟腱血液循环相对减缓,组织修复能力减弱。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是一些相对轻微的活动,如上下楼梯、快走等,也可能使跟腱受到较多的应力,从而引发跟腱炎。比如一位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日常行走较多,由于跟腱的退行性改变,就比年轻人更容易出现跟腱炎。
足部结构异常因素
足弓异常:高弓足或扁平足等足部结构异常会改变下肢的生物力学结构。高弓足患者的足部弹性降低,在行走和运动时,跟腱需要承受更大的力量来维持足部的正常功能;而扁平足患者足部的缓冲作用减弱,跟腱所受的应力也会增加。例如,扁平足患者在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跟腱容易过度劳累,进而引发跟腱炎。对于有足弓异常的人群,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需要更加注意跟腱的保护,选择合适的鞋子来改善足部受力情况,降低跟腱炎的发病风险。
其他因素
肥胖:体重过重会增加跟腱的负担,因为过多的体重会使跟腱在行走、跑步等活动中承受更大的压力。对于肥胖者来说,跟腱需要承受比正常体重者更大的应力来支撑身体的重量,长期下来容易导致跟腱炎的发生。比如一个体重超标的人,每走一步,跟腱所受的压力大约是体重的3-5倍,长期如此必然会对跟腱造成损伤。
疾病因素: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与跟腱炎的发生有关,如痛风、类风湿关节炎等。痛风患者体内尿酸水平升高,尿酸盐结晶可能会沉积在跟腱部位,引起跟腱的炎症反应;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会累及关节及周围组织,包括跟腱,导致跟腱炎的发生。对于患有这些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注意跟腱的护理,预防跟腱炎的发生。例如痛风患者除了规范治疗控制尿酸外,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过度劳累跟腱,防止跟腱炎发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