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损伤是多种致病因素致肝细胞结构破坏功能异常可引起肝脏代谢等功能紊乱,病因包括药物性、酒精性、病毒性、自身免疫性、遗传代谢性、中毒性,分类有病理性和生理性,临床表现轻度可能无特异或有乏力食欲减等,中重度有黄疸腹痛等症状,诊断靠实验室检转氨酶胆红素等、影像学检超声CTMRI、肝穿刺活检为金标准,特殊人群儿童需遵医嘱用药监测,孕妇诊疗方案需谨慎,老年人用药需评估监测,有基础肝病者要定期监测规范治疗。
一、肝损伤的定义
肝损伤是指由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肝脏,导致肝细胞结构破坏、功能异常的病理状态,可引起肝脏代谢、合成、解毒等功能紊乱。
二、病因分类
(一)药物性因素
某些药物如抗感染类药物(如抗结核药异烟肼等)、解热镇痛类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可通过直接毒性作用或免疫反应损伤肝细胞,相关研究表明特定药物使用与肝损伤发生存在关联。
(二)酒精性因素
长期大量饮酒可引发酒精性肝病,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乙醛会损伤肝细胞,导致肝脏炎症、纤维化甚至肝硬化等肝损伤表现。
(三)病毒性因素
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等感染人体后,会在肝细胞内复制,引发免疫反应攻击肝细胞,导致病毒性肝炎进而造成肝损伤。
(四)自身免疫性因素
机体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肝脏细胞,引发自身免疫性肝炎,使肝细胞受损出现肝损伤。
(五)遗传代谢性因素
某些遗传缺陷导致代谢物质(如铜、铁等)在肝脏异常堆积,损伤肝细胞,如肝豆状核变性因铜代谢障碍引起肝损伤。
(六)中毒性因素
误食有毒物质(如毒蕈)、接触工业毒物(如四氯化碳)等,可直接或间接损伤肝细胞引发肝损伤。
三、分类情况
(一)病理性肝损伤
由上述各类病因导致的肝脏细胞受损、功能异常的情况,包括药物性肝损伤、病毒性肝炎导致的肝损伤等。
(二)生理性肝损伤
多为一过性,如短时间内剧烈运动、大量进食高脂食物等引起肝脏代谢负担短暂增加,一般可自行恢复,但也需关注其潜在风险。
四、临床表现
(一)轻度肝损伤
可能无明显特异性症状,或仅有乏力、食欲减退等非典型表现,易被忽视。
(二)中重度肝损伤
可出现黄疸(皮肤、巩膜黄染)、腹痛、恶心呕吐、肝区压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引发腹水、肝性脑病等并发症,危及生命。
五、诊断方法
(一)实验室检查
检测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其升高提示肝细胞受损;检测胆红素,胆红素升高反映胆红素代谢异常;检测白蛋白等指标评估肝脏合成功能等。
(二)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观察肝脏形态、结构变化;CT或MRI能更清晰显示肝脏病变,如有无占位、纤维化等情况。
(三)肝穿刺活检
为诊断肝损伤病因的金标准,通过获取肝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损伤原因,但属于有创操作需谨慎。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肝损伤可能因用药不当、遗传代谢病等引发,需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使用可能损伤肝脏的药物,定期监测肝功能。
(二)孕妇
孕妇肝损伤需谨慎选择诊疗方案,因部分药物可能影响胎儿,需综合评估病情与药物对胎儿的影响。
(三)老年人
老年人肝损伤常与基础疾病多、药物代谢能力下降等相关,用药需谨慎评估,定期监测肝功能,关注药物间相互作用。
(四)有基础肝病病史者
如乙肝患者需定期监测肝功能,规范治疗,避免劳累、不当用药等加重肝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