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指甲医学上称甲真菌病,由皮肤癣菌等真菌引起,发病原因包括不同真菌感染,临床表现有颜色和形态改变,好发于老年人、女性美甲等人群及特定生活方式、病史人群,诊断靠观察和真菌学检查,治疗时儿童、孕妇、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
发病原因
皮肤癣菌感染:红色毛癣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约占甲真菌病的50%-60%,絮状表皮癣菌、须癣毛癣菌等也可引起。皮肤癣菌可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如接触被污染的公共浴室、游泳池地面等)感染甲板和甲下组织。
酵母菌感染:常见的有白念珠菌,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指甲有外伤者更容易感染酵母菌。酵母菌可从甲周皮肤蔓延至甲板,引发感染。
非皮肤癣菌霉菌感染:如帚霉菌、柱顶孢霉等,多与外伤、长期应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
颜色改变:甲板可呈现灰白色、黄色、褐色等不同颜色改变。例如白色浅表型灰指甲,甲板表面有白点或白色斑片,逐渐扩大致甲板变脆易碎;远端侧位甲下型灰指甲,常从甲游离缘和侧壁开始,甲板浑浊、增厚、表面凹凸不平,甲下有碎屑堆积。
形态改变:甲板增厚、变形,可出现甲板与甲床分离(甲分离),甲板表面失去光泽,变得粗糙。严重时整个甲板破坏,甲床出现角质增生等。
好发人群及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老年人由于指甲的生长代谢功能减退,指甲的防御能力下降,相对更容易患灰指甲。儿童患灰指甲相对较少,但如果有手足癣等真菌感染性疾病,也可能波及指甲引发感染。
性别差异:一般没有明显的性别特异性,但女性如果经常穿高跟鞋、美甲等,会影响指甲周围的血液循环和透气情况,增加灰指甲的发病风险;男性如果从事一些需要接触可能被真菌污染物品的工作(如建筑工人、渔民等),也易患灰指甲。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穿不透气的鞋子,会使脚部处于潮湿闷热的环境,有利于真菌生长繁殖,增加患灰指甲的几率;经常接触水的工作(如厨师、洗衣工等),指甲长时间被水浸泡,甲板的屏障功能受损,易感染真菌;有手足癣的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真菌可蔓延至指甲引发灰指甲。
病史因素:有糖尿病的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免疫力下降,且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真菌生长,所以患灰指甲的概率比正常人高;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也容易受到真菌的侵袭而患灰指甲;有指甲外伤史的人,指甲的完整性被破坏,真菌更容易侵入甲下组织导致感染。
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观察:医生通过观察患者指甲的颜色、形态等外观表现初步怀疑甲真菌病。
真菌学检查:
直接镜检:取病甲碎屑,置于载玻片上,加10%氢氧化钾溶液,盖上盖玻片,微加热后镜检,若见到真菌菌丝或孢子,可初步诊断为甲真菌病,但不能区分真菌种类。
真菌培养:将病甲碎屑接种于沙堡培养基上,在适宜的温度(25-28℃)下培养,根据菌落形态和镜下特征鉴定真菌种类,可明确致病真菌,指导治疗。
治疗注意事项
特殊人群:儿童患者一般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保持指甲清洁干燥等,如果必须用药,需选择相对安全且对儿童影响较小的药物,但要谨慎使用;孕妇患灰指甲时,用药需特别谨慎,因为一些抗真菌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应在医生评估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老年人患灰指甲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情况,因为部分抗真菌药物需要通过肝肾代谢,用药需监测肝肾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