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表现有疼痛,腰背部多见,年龄增长、女性绝经后、不良生活方式可致其更易出现;会致身高变矮、驼背,老年人、有长期钙及维生素D缺乏病史者更易发生;轻微外力可致骨折,女性绝经后、年龄增加、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骨折风险;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可致胸廓畸形致呼吸功能下降,老年人、有基础病史者更易出现呼吸功能下降情况。
具体表现:骨质疏松最常见的表现之一是疼痛,以腰背部疼痛多见。疼痛可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
年龄因素影响:老年人骨质疏松时疼痛更易出现,随着年龄增长,骨量丢失加速,骨微结构破坏加重,疼痛发生概率增加。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丢失加快,疼痛出现的时间可能提前且症状可能更明显。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久坐、缺乏运动、不良姿势等生活方式会加重骨质疏松相关疼痛,因为这些因素会使脊柱承受压力不均,进一步影响骨骼状态,加重疼痛表现。
身高变矮、驼背
具体表现:骨质疏松可导致椎体压缩性骨折,使身高变矮,严重者可出现驼背。正常人的脊柱有一定的生理弯曲,随着椎体高度降低,脊柱弯曲变形,从而出现驼背现象。
年龄因素影响: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骨的韧性和强度下降,椎体容易发生压缩性骨折,身高变矮和驼背的情况更常见。儿童及青少年时期如果存在影响骨发育的因素,如营养不良等,也可能影响骨骼正常生长,但相对老年人,其发生机制和表现程度有所不同。
病史因素影响:有长期钙摄入不足、维生素D缺乏病史的人群,发生骨质疏松导致身高变矮、驼背的风险更高,因为钙和维生素D是维持骨骼健康的重要营养素,长期缺乏会影响骨代谢,导致骨量减少和骨结构破坏。
骨折
具体表现:骨质疏松患者轻微外力即可发生骨折,常见的骨折部位有腕部(桡骨远端)、椎体、髋部等。例如,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慎摔倒,就可能发生髋部骨折,表现为髋部疼痛、肿胀、不能站立或行走;椎体骨折可导致背部疼痛、活动受限等。
性别因素影响: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生率高于男性,因此女性发生骨折的风险相对更高,尤其是髋部骨折等严重骨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这是因为雌激素对骨代谢有保护作用,绝经后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骨丢失加速。
年龄因素影响:随着年龄增加,骨质疏松程度加重,骨折发生的可能性显著提高。老年人骨质量下降,骨骼脆弱,更容易在受到轻微外力时发生骨折。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骨质疏松患者骨折的风险,吸烟会影响骨代谢,酗酒会干扰钙的吸收和利用,缺乏运动则使骨骼得不到足够的应力刺激,导致骨量进一步丢失,增加骨折发生几率。
呼吸功能下降
具体表现: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可导致胸廓畸形,影响肺部的正常扩张和收缩,从而引起呼吸功能下降,表现为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严重时,患者的肺功能会明显减退,活动耐力下降。
年龄因素影响:老年人骨质疏松导致胸廓畸形进而引起呼吸功能下降的情况更为常见,因为老年人的骨骼退变更严重,椎体压缩性骨折发生概率高,胸廓畸形程度相对更明显。
病史因素影响: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若同时合并骨质疏松,呼吸功能下降的情况可能会更严重,两种疾病相互影响,加重对呼吸功能的损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