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斜颈分为先天性肌性斜颈和先天性骨性斜颈,前者因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化短缩等致婴儿头向患侧倾斜等,后者由颈椎发育异常引起;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有非手术和手术,前者适用于特定情况,后者针对保守无效等;预后因类型而异;婴儿期要密切观察及时就诊,儿童期要注意姿势和康复训练。
先天性肌性斜颈
病因:主要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化和短缩所致。多认为与分娩时胸锁乳突肌受产伤出血形成血肿,后机化挛缩有关;也可能与子宫内胎位不正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婴儿出生后,在一侧胸锁乳突肌中、下1/3处可摸到质硬的椭圆形肿块,无压痛。随着患儿生长,肿块逐渐缩小,约半年后消失,但胸锁乳突肌纤维性挛缩、变短,导致头偏向患侧,颜面旋向健侧。患儿2-3个月时斜颈畸形逐渐明显,头常歪向患侧,下颌转向健侧。
先天性骨性斜颈
病因:多由颈椎发育异常引起,如寰枢椎半脱位、颈椎椎体畸形等。
临床表现:除了头颈部倾斜外,常伴有颈部活动受限等表现,可通过X线等检查发现颈椎骨骼的异常改变。
小儿斜颈的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对于先天性肌性斜颈,检查胸锁乳突肌有无肿块、挛缩等情况。观察头颈部的倾斜方向、颜面旋转方向等。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用于先天性肌性斜颈的诊断,能清晰显示胸锁乳突肌的形态、厚度等情况,有助于判断肌肉病变的程度。
X线检查:对于先天性骨性斜颈,X线可发现颈椎骨骼的畸形、半脱位等异常情况,有助于明确病因和病变部位。
小儿斜颈的治疗
非手术治疗
先天性肌性斜颈
按摩:适用于出生后不满半岁的婴儿。通过轻柔按摩患侧胸锁乳突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挛缩。按摩时要注意手法轻柔,避免损伤患儿皮肤等组织。
体位矫正: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让患儿采取正确的体位,如在喂奶、睡眠时,使患儿头偏向健侧,颜面旋向患侧,利用重力等因素矫正斜颈。
手术治疗
先天性肌性斜颈:对于半岁以上保守治疗无效的患儿,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主要是胸锁乳突肌切断术等,通过切断挛缩的胸锁乳突肌,矫正斜颈畸形。手术时机一般选择在1岁左右较为合适,但也需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由医生判断。
先天性骨性斜颈:根据颈椎畸形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手术治疗,如颈椎畸形矫正术等,但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严格评估患儿的病情后再决定是否手术。
小儿斜颈的预后
先天性肌性斜颈:早期诊断并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经过按摩、体位矫正等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后,斜颈畸形可得到明显改善,头颈部的运动功能可逐渐恢复正常。
先天性骨性斜颈:预后则取决于颈椎畸形的严重程度及手术治疗效果。如果颈椎畸形较轻,手术矫正后可能恢复较好;但如果颈椎畸形严重,可能会遗留一定的颈部活动受限等问题,对患儿的生活质量有一定影响。
特殊人群(小儿)斜颈的注意事项
婴儿期:家长要密切观察婴儿头颈部的姿势,一旦发现异常,如头偏向一侧等情况,应及时带婴儿到医院就诊,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预后非常重要。婴儿在进行按摩等治疗时,要注意医护人员或家长的手法力度,避免过度用力损伤婴儿娇嫩的组织。
儿童期:对于已经确诊斜颈的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站姿等,避免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加重斜颈畸形。同时,要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康复训练等,促进头颈部功能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