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是心脏血液灌注减少致供氧及能量代谢异常的病理状态常见症状有典型心绞痛(发作性胸痛部位多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后可放射至肩臂等部位性质为压榨闷痛等由体力劳动等激发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硝酸酯类可缓解)、不典型症状(疼痛部位不典型或无症状心肌缺血)不同人群症状有特点老年人更不典型易现心衰表现女性除胸痛更易现疲劳气短等儿童相对少见多与先心病有关常以哭闹不安等体现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做相关检查明确诊断治疗。
心肌缺血是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的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一种病理状态。其常见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类:
典型心绞痛症状:多表现为发作性胸痛,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发作时,患者往往被迫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急、过度兴奋等)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等亦可诱发。疼痛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后可缓解。例如,一项临床研究对大量心肌缺血患者的观察发现,约60%~70%的患者会出现典型的劳力性心绞痛症状。
不典型症状
疼痛部位不典型:部分患者疼痛可出现在上腹部、颈部、牙齿等部位,容易被误诊。比如有的患者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常被误以为是胃病;还有的患者表现为牙痛,易被当作牙科疾病来处理。这是因为心脏的感觉神经可与身体其他部位的感觉神经存在交叉传导,导致疼痛放射部位不典型。
无症状心肌缺血: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胸痛等典型症状,但存在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如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改变、心肌灌注显像异常等。这种情况在糖尿病患者等人群中较为常见,由于糖尿病患者常存在神经病变,对疼痛的感知不敏感,所以容易出现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情况。据统计,约20%~25%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可表现为无症状心肌缺血。
不同人群心肌缺血症状的特点
老年人:老年人心肌缺血时症状可能更不典型,除了可能出现上述不典型的胸痛或其他部位疼痛外,还更容易出现心力衰竭的相关表现,如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这是因为老年人心脏功能本身有所减退,心肌缺血后更易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例如,老年心肌缺血患者可能在活动后出现气促加重,休息后缓解不明显,且可能伴有双下肢水肿等表现。
女性:女性心肌缺血的症状有时与男性不同,除了胸痛外,更易出现疲劳、气短、恶心、呕吐等症状。这可能与女性的生理特点以及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研究发现,女性心肌缺血患者中,约40%以非典型症状起病,而男性中约25%以非典型症状起病。
儿童:儿童心肌缺血相对较少见,多与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有关。儿童心肌缺血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喂养困难、生长发育迟缓等,因为儿童无法准确表达胸痛等不适,而是通过其他身体反应来体现。比如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导致的心肌缺血,儿童可能在活动后出现精神萎靡、呼吸急促等表现。
心肌缺血的症状多样,不同人群表现有一定差异,当出现疑似心肌缺血的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以明确诊断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