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前需通过口腔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明确拔牙方案并评估全身状况如有无全身性疾病,操作时采用局部麻醉后前牙用牙钳摇动扭转拔除、后牙分根后拔除,术后要咬住棉球止血24小时内不刷牙漱口,饮食温软,儿童拔牙需安抚家长观察,孕妇拔牙要避开特定孕期阶段,全身性疾病患者拔牙后需按医嘱护理监测自身病情变化。
一、拔牙前评估与准备
1.检查与诊断:医生会通过口腔临床检查,观察牙齿排列、咬合情况等,同时借助影像学检查,如全景X线片、头颅侧位片等,精确确定需要拔除牙齿的位置、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此明确拔牙的具体方案,包括拔除牙齿的数量和位置。例如,通过全景片可清晰看到牙齿的牙根形态、牙槽骨状况等,为精准拔牙提供依据。
2.全身状况评估:会询问患者的全身健康情况,如是否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若患者有全身性疾病,需由相关科室医生评估能否耐受拔牙操作。比如,患有未控制的高血压患者,拔牙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增加心脑血管意外风险,需在血压控制平稳后再考虑拔牙;糖尿病患者血糖过高时拔牙易引发感染,需将血糖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后进行拔牙。
二、拔牙操作过程
1.局部麻醉:一般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或阻滞麻醉,常用的麻醉药物有阿替卡因等。医生会将麻醉药物注射到牙齿周围的牙龈组织或神经阻滞区域,使拔牙部位感觉丧失,以减轻患者拔牙时的疼痛。例如,对于前牙拔除,可能会采用局部浸润麻醉,将麻醉药注射到牙齿唇侧或舌侧的牙龈组织内;对于后牙拔除,可能会采用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等方法。
2.牙齿拔除:
前牙拔除:待麻醉起效后,医生会使用牙钳夹住牙齿的牙冠部分,通过缓慢的摇动、扭转等动作,逐步使牙齿与牙槽骨分离,最终将牙齿拔除。例如,上颌中切牙拔除时,医生会用牙钳夹住牙冠,先向唇舌向轻轻摇动,再向近远中方向适度扭转,待牙齿松动后将其拔出。
后牙拔除:后牙一般有多个牙根,医生可能会先将牙齿分根,然后分别拔除各个牙根。操作时同样使用牙钳,根据牙齿的不同方向和角度进行摇动、脱位等操作,将牙齿完整拔除。比如,上颌磨牙拔除时,可能需要先将牙根分开,再逐个拔除。
三、术后注意事项
1.止血与创口护理:拔牙后医生会让患者咬住无菌棉球或纱布压迫止血,一般需咬住30-40分钟后吐出。吐出棉球后,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24小时内不要刷牙、漱口,避免触碰创口,防止血凝块脱落引起出血或感染。
2.饮食注意:拔牙后饮食要温软,避免食用过热、过硬、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创口,影响愈合。建议食用流食或半流食,如牛奶、粥、面条等。
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拔牙时需特别关注其情绪,要在家长配合下安抚儿童,使其尽量配合拔牙操作。拔牙后要告知家长密切观察儿童创口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诊。因为儿童的口腔愈合能力虽较强,但仍需注意避免感染等问题。
孕妇:孕妇拔牙需谨慎,一般避开孕期前3个月(易引发流产)和后3个月(易引发早产)。若必须拔牙,需选择合适的孕期阶段,且拔牙前后要告知医生怀孕情况,医生会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尽量减少创伤等。
全身性疾病患者:本身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拔牙后要严格按照医生嘱咐进行护理,密切监测自身病情变化,如心脏病患者需关注心率、血压等情况,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血糖的控制和创口的感染情况等,如有不适及时复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