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肌劳损是腰部肌肉等软组织的慢性损伤性炎症致慢性腰痛,病因有积累性损伤、腰部姿势不良、腰椎先天或后天畸形、腰部急性损伤治疗不当,临床表现为腰部隐痛反复发作、活动受限、腰部僵硬感,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以非药物为主包括休息、物理治疗、康复锻炼,预防要保持正确姿势、避免久坐久站、加强腰部锻炼,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期女性各有相关注意事项。
一、定义
腰肌劳损是腰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的慢性损伤性炎症,是引起慢性腰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多因积累性损伤、腰部姿势不良、腰椎先天或后天畸形等因素导致腰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筋膜或骨膜出现慢性炎症反应。
二、病因
1.积累性损伤:长期从事弯腰劳作、久坐久站等工作,腰部肌肉持续处于紧张状态,易发生慢性劳损,如办公室职员、长途卡车司机等人群高发。
2.腰部姿势不良:长期弯腰工作或睡眠时腰部姿势不当,会使腰部肌肉长时间处于非生理性受力状态,引发劳损。
3.腰椎先天或后天畸形:腰椎先天发育异常(如骶椎腰化等)或后天因外伤、疾病导致的腰椎畸形,会改变腰部正常力学结构,增加肌肉劳损风险。
4.腰部急性损伤治疗不当:腰部急性损伤后未得到规范、彻底治疗,损伤组织修复不完全,也可逐渐发展为慢性腰肌劳损。
三、临床表现
1.腰部隐痛反复发作:疼痛程度不一,多为间歇性隐痛,劳累时加重,休息后可缓解,部分患者疼痛可迁延不愈。
2.腰部活动受限:病情较重时,腰部活动范围可能减小,如弯腰、转身等动作受影响。
3.腰部僵硬感:晨起或长时间静止后,腰部可出现僵硬感,适当活动后可缓解。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腰部疼痛的发生、发展过程,有无外伤史、长期不良姿势等情况。
2.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视诊观察腰部有无畸形,触诊检查腰部肌肉有无压痛、紧张等情况,还会进行腰部活动度等检查。
3.影像学检查:一般通过X线检查排除腰椎骨折、肿瘤等器质性病变,必要时可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以更清晰观察腰部软组织情况。
五、治疗原则
以非药物治疗为主,包括:
1.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减少腰部负重活动,让腰部肌肉得到充分放松。
2.物理治疗:可采用热敷、红外线照射、超声波等物理治疗方法,促进腰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
3.康复锻炼:进行腰部肌肉的针对性锻炼,如小飞燕、五点支撑等动作,增强腰部肌肉力量,改善腰部稳定性。
六、预防措施
1.保持正确姿势:工作或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坐姿、站姿,避免弯腰驼背等不良姿势,减少腰部肌肉不必要的受力。
2.避免久坐久站:长时间久坐或久站后应适当活动腰部,放松肌肉。例如每坐1小时左右起身活动5-10分钟。
3.加强腰部锻炼:定期进行腰部肌肉锻炼,增强腰部肌肉力量和柔韧性,如坚持游泳、瑜伽等运动。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腰部肌肉、韧带等组织退变,更易发生腰肌劳损。应避免过度弯腰劳作,日常活动中可借助辅助器具减轻腰部负担,如使用拐杖等。
2.儿童:儿童若存在不良坐姿等情况,易影响腰部发育,应培养正确坐姿、站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鼓励儿童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和腰部柔韧性锻炼。
3.孕期女性:孕期女性腹部增大,身体重心前移,腰部肌肉受力增加,易发生腰肌劳损。应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的腰部放松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