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发作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原地休息,身边有药物可舌下含服,5分钟不缓解需急救;缓解期要遵医嘱规律用抗血小板聚集、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等药物并控制基础疾病,发作频率等改变或有伴随症状需就医,生活上要低盐低脂低糖饮食、适度有氧运动、戒烟限酒,老年人症状可能不典型需及时排查,女性发作可能不典型且更年期后风险增需警惕,有基础病史者要兼顾基础疾病管理。
一、发作时的紧急处理
当心绞痛发作时,患者应立即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原地坐下或躺下休息。若身边有硝酸甘油等缓解心绞痛的药物,可立即舌下含服,一般数分钟内可缓解症状。若含服药物后5分钟内症状未缓解,可重复含服,若仍不缓解,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因为可能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情况。
二、缓解期的规范管理
1.药物治疗: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规律用药,常见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等,这些药物有助于降低心肌耗氧量、稳定斑块等,需长期坚持服用以减少心绞痛发作风险。
2.基础疾病控制:若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应积极控制血压、血糖水平。例如,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140/90mmHg,合并糖尿病或肾病者<130/80mmHg);糖尿病患者需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等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以减少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从而降低心绞痛发作几率。
三、及时就医的重要性及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需尽快就医:心绞痛发作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如原本含服药物可迅速缓解,现在含服后缓解时间延长),或出现胸痛伴有呼吸困难、大汗淋漓、恶心呕吐等其他伴随症状。因为这些情况可能提示病情恶化,需要及时进行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四、生活方式的调整
1.饮食方面:应采用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减少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5克),避免食用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持营养均衡。
2.运动锻炼: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度运动,如步行、慢跑、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应适中,避免过度劳累诱发心绞痛发作。运动时需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和强度。
3.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绞痛发作风险,所以必须戒烟;过量饮酒也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应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对疼痛的感知可能不敏感,心绞痛发作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如仅表现为胸闷、气短、乏力等,易被忽视,因此老年人出现不明原因的胸闷、气短等不适时应及时就医排查。同时,老年人用药需更加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2.女性:女性心绞痛发作时可能与男性表现不同,更易出现不典型症状,如肩背部疼痛、牙痛、恶心等,且女性在更年期后由于雌激素水平变化,心绞痛发作风险增加,需提高警惕,出现相关不适及时就诊。
3.有基础病史人群:如本身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的患者,发生心绞痛时病情可能相互影响,需同时兼顾基础疾病的管理,在治疗心绞痛时要充分考虑对基础疾病的影响,遵循综合治疗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