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常见消化道症状有不同类型腹痛表现(急性肠炎多脐周阵发性痛,慢性肠炎隐痛胀痛且部位不固定,儿童可能哭闹不安)、腹泻情况(急性肠炎次数多性状多样,慢性肠炎病程长频率稍低,婴幼儿严重腹泻可致脱水等)、恶心呕吐(急性肠炎常见,儿童需防误吸);全身症状有急性肠炎细菌感染等可发热,急慢性肠炎都可致乏力(老年人更明显);其他症状有肠炎累及肠道黏膜严重时出现黏液便或脓血便,直肠炎或直肠乙状结肠炎有里急后重。
消化道症状
腹痛:不同类型的肠炎腹痛部位与性质有所差异,如急性肠炎多表现为脐周阵发性疼痛,这是因为肠道蠕动增强且不协调所致;而慢性肠炎的腹痛往往较为隐匿,可为隐痛或胀痛,部位不固定,可能与肠道慢性炎症导致的肠道功能紊乱有关。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表达能力相对较弱,可能会表现为哭闹不安等情况,需要家长仔细观察其腹部的反应。
腹泻:是肠炎常见症状之一,急性肠炎患者腹泻次数较多,可为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不等,大便性状多样,可为稀水样便、黏液便甚至脓血便,这是由于肠道炎症刺激导致肠道分泌增多、吸收障碍以及蠕动加快引起的;慢性肠炎的腹泻一般病程较长,可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更长时间,腹泻频率相对急性肠炎可能稍低,但也可间断出现每日数次腹泻,大便多为糊状便,可能伴有少量黏液。在婴幼儿群体中,严重腹泻可能会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后果,需要及时关注其尿量、精神状态等情况,若出现尿量减少、精神萎靡等症状,提示可能有脱水发生。
恶心、呕吐:急性肠炎患者较为常见,多由肠道炎症刺激引起胃肠道反射,导致胃蠕动紊乱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呕吐物可为胃内容物等;慢性肠炎患者也可能偶尔出现恶心症状,但呕吐相对较少见。儿童肠炎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时,要注意避免其误吸呕吐物,需将患儿头部偏向一侧等。
全身症状
发热:急性肠炎若由细菌感染等原因引起,可能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在38℃~39℃甚至更高,这是机体对炎症的一种免疫反应,是免疫系统在对抗感染因素;慢性肠炎一般较少出现发热症状,但若处于急性发作期合并感染时也可能出现发热。对于儿童发热,要根据其年龄和体温情况采取合适的降温措施,如体温在38.5℃以下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体温达到38.5℃及以上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合适的退热药物,但要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的退热方式或药物。
乏力: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肠炎患者,由于肠道炎症导致身体处于应激状态,机体消耗增加以及营养物质吸收障碍等因素,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乏力症状,患者会感觉身体疲倦、缺乏力气,影响日常生活和活动。老年人患肠炎时,乏力症状可能会更为明显,因为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相对较弱,肠炎导致的营养吸收不良等情况对其影响更大,需要注意休息和营养补充。
其他症状
黏液便或脓血便:当肠炎累及肠道黏膜较严重时,如细菌性痢疾等感染性肠炎,肠道黏膜会出现炎症、溃疡等病变,导致肠道分泌黏液增多以及黏膜出血,从而出现黏液便或脓血便。在一些特殊人群中,如患有免疫性肠炎的患者,也可能出现类似表现,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检查如粪便常规、肠镜等明确病因。
里急后重:多见于直肠炎或直肠乙状结肠炎患者,表现为有强烈的排便意愿,但每次排便量很少,这是由于炎症刺激直肠黏膜,导致直肠感受器敏感,频繁产生便意。对于儿童直肠炎患者,家长要观察其排便时的表现,如是否有频繁蹲便但排便量少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