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后跟骨刺治疗分保守与手术及康复锻炼,保守治疗含休息制动、物理治疗(热敷、超短波)、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手术适用于保守无效且严重影响行走功能者,方式为跟骨骨刺切除术;康复锻炼有足部拉伸(小腿肌肉、足底筋膜)和力量训练(脚趾抓毛巾)。
一、保守治疗
(一)休息与制动
对于脚后跟骨刺患者,休息是非常重要的。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减少足部的负重,给脚跟病变部位创造恢复的条件。比如从事长时间站立工作的人群,应适当增加休息频率,坐下时可将脚抬高,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脚跟的压力。
(二)物理治疗
1.热敷:
可以用温水泡脚,水温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热敷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脚跟的疼痛和肌肉紧张。对于有血液循环不良情况的患者,如老年人,热敷的效果可能更为明显,因为老年人血液循环相对较差,热敷有助于改善局部代谢。
2.超短波治疗:
利用超短波的高频电场作用于足跟部位,能够促进炎症吸收,减轻疼痛。超短波治疗一般需要在专业医疗机构由医护人员操作,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治疗频率和时长。对于年轻患者,如果足跟骨刺引起的炎症反应较明显,超短波治疗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三)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
如布洛芬等,这类药物可以减轻足跟部位的炎症反应,缓解疼痛。但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需要谨慎使用,因为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如胃溃疡、胃出血等。例如本身有慢性胃炎病史的患者,使用布洛芬时要密切关注胃部症状,必要时可同时使用胃黏膜保护剂。
二、手术治疗
(一)手术适应证
当保守治疗无效,且足跟骨刺引起严重的疼痛、影响行走功能时,可考虑手术治疗。例如经过3-6个月规范的保守治疗后,患者仍然行走困难,脚跟疼痛剧烈,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就符合手术指征。
(二)手术方式
1.跟骨骨刺切除术:
医生会通过手术将足跟部位的骨刺切除。手术过程中需要精准操作,避免损伤周围的神经、血管等组织。对于老年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因为老年人可能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手术前需要对患者的全身状况进行全面评估,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手术。手术后需要进行精心的护理,包括伤口的清洁、换药,以及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等。
三、康复锻炼
(一)足部拉伸锻炼
1.小腿肌肉拉伸:
患者可以靠墙站立,双脚与肩同宽,缓慢将脚跟尽量贴近墙面,保持15-30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小腿肌肉拉伸有助于改善足部的肌肉张力,减轻脚跟的压力。对于长时间久坐或久站导致小腿肌肉紧张的患者,这种锻炼尤为重要,能够预防脚跟骨刺相关症状的加重。
2.足底筋膜拉伸:
坐在椅子上,将患侧脚放在对侧大腿上,用手将脚趾向身体方向牵拉,保持15-30秒,然后换另一侧进行。足底筋膜拉伸可以增加足底筋膜的柔韧性,缓解足跟部位的疼痛。不同年龄的患者都可以进行足底筋膜拉伸锻炼,但要注意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力度,避免过度牵拉造成损伤。
(二)足部力量训练
1.脚趾抓毛巾训练:
将毛巾平铺在地上,患者用脚趾抓取毛巾,然后再松开,重复进行。这种训练可以增强脚趾和足部肌肉的力量,有助于改善足部的稳定性。对于年轻患者,通过加强足部力量训练可以更好地保护足部,预防足跟骨刺相关问题的复发;对于老年患者,也可以提高足部的功能,减少行走时的不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