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前需通过询问病史等评估、让孕妇禁食禁水并做好心理准备,手术时可选椎管内或全身麻醉,经切开腹壁、子宫、缝合等步骤,术后要去枕平卧等护理、逐步恢复活动饮食,高龄孕妇风险高需密切观察,有基础疾病孕妇要监测控制相关指标。
一、术前准备阶段
1.术前评估: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孕妇病史,了解既往手术史、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过敏史等;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包括心肺功能等评估;通过超声检查明确胎儿大小、胎位、胎盘位置等,还会结合孕妇骨盆测量等情况综合判断是否适合剖宫产。例如,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胎儿在子宫内的具体位置及相关指标,帮助医生规划手术方案。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孕妇,如合并糖尿病,需在术前将血糖控制在相对稳定范围,以降低手术风险。
2.孕妇准备:术前需禁食禁水一定时间,一般术前6-8小时禁食固体食物,术前2-4小时禁饮清亮液体,目的是防止手术中发生呕吐误吸。同时要做好心理准备,医护人员会向孕妇及家属详细讲解剖宫产的过程、可能出现的情况等,缓解其紧张情绪。
二、手术实施阶段
1.麻醉方式选择:常见的剖宫产麻醉方式有椎管内麻醉(包括硬膜外麻醉、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麻醉等)和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较为常用,孕妇神志清楚,术中可监测胎儿情况,术后还可进行镇痛;全身麻醉多用于存在椎管内麻醉禁忌证(如严重脊柱畸形、穿刺部位感染等)或紧急情况时。例如,硬膜外麻醉是将局麻药注入硬膜外腔,阻断脊神经传导,使手术部位痛觉消失,同时孕妇保持清醒,能与医护人员沟通。
2.手术步骤:
切开腹壁:在孕妇腹部做适当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筋膜等层次,暴露子宫。
切开子宫:在子宫壁上做切口,取出胎儿。取出胎儿后,会清理胎儿呼吸道等,进行必要的新生儿评估和处理。
缝合子宫和腹壁:胎儿取出后,缝合子宫肌层,然后逐层缝合腹壁各层组织。整个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会密切监测孕妇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以及胎儿的胎心变化等情况。
三、术后恢复阶段
1.术后护理:术后孕妇需去枕平卧6小时,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密切观察伤口情况,包括有无渗血、红肿、异常分泌物等。同时监测生命体征,注意子宫收缩情况,观察阴道出血等。对于接受椎管内麻醉的孕妇,需监测下肢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防止出现神经并发症。
2.身体恢复:术后产妇需要逐渐恢复活动,一般术后24小时可在床上适当翻身、活动四肢,术后1-2天可在医护人员协助下床边少量活动。饮食方面,术后初期宜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同时要保证营养均衡,促进身体恢复。一般术后伤口愈合需要一定时间,腹部伤口通常7-10天左右拆线,子宫恢复也需要一段时间,产褥期要注意观察恶露情况,正常恶露有血腥味但无臭味,持续4-6周。
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高龄孕妇:年龄大于35岁的孕妇行剖宫产风险相对较高,如术后发生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的概率可能增加。术后需要更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伤口恢复情况,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促进身体恢复,并且要注意产后康复锻炼的时机和强度,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进行。
有基础疾病孕妇:如合并高血压的孕妇,术后要密切监测血压,遵循医生医嘱继续控制血压;合并糖尿病的孕妇,术后要注意血糖监测和控制,合理调整饮食和可能的胰岛素使用(但不涉及具体剂量等服用指导),防止出现血糖波动过大影响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