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部肌腱损伤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病史采集需问受伤机制和症状表现;体格检查包括外观、触诊及主动被动活动检查;影像学检查有超声和MRI,超声可清晰显示肌腱情况,MRI能更精确显示肌腱损伤程度,婴幼儿检查有特殊要求。
一、病史采集
1.受伤机制
详细询问患者手部受伤的具体情况,包括受伤的时间、地点、受伤时手部的姿势以及受伤的暴力性质。例如,是切割伤、挤压伤还是扭伤等。不同的受伤机制提示可能损伤的肌腱不同,如切割伤往往较直接地导致肌腱的断裂,而挤压伤可能造成肌腱的挫伤等。对于儿童患者,还需考虑是否有玩耍时的意外伤害等情况;对于有长期劳作史的成年人,需考虑慢性劳损导致肌腱损伤的可能。
2.症状表现
了解患者受伤后手部出现的症状,如是否有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疼痛的部位、性质以及活动受限的程度等对于判断肌腱损伤的部位和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例如,屈指肌腱损伤时,患者可能出现屈曲手指困难;伸指肌腱损伤时,可能出现伸直手指困难。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症状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可能表述症状不如成人清晰,需要家长配合提供详细信息。
二、体格检查
1.外观检查
观察手部的外观,有无畸形、肿胀、淤血等情况。肌腱损伤后可能出现手部的异常隆起或凹陷等畸形。例如,屈肌腱断裂时,患指可能出现近侧指间关节过伸、远侧指间关节屈曲的典型“锤状指”畸形(若为伸指肌腱末端损伤);伸肌腱损伤时可能出现相应手指伸直受限的外观改变。对于婴幼儿患者,由于皮肤较薄,肿胀等情况可能更易观察,但需轻柔检查避免加重损伤。
2.触诊
触摸手部肌腱走行部位,判断是否有压痛、空虚感等。例如,屈指肌腱损伤时,在掌指关节或手指的肌腱走行处可能有压痛,若肌腱完全断裂,可能触及到肌腱断裂处的空虚感。触诊时要注意力度适中,对于儿童要更加轻柔,防止因用力过大引起患儿不适和抗拒。
3.主动与被动活动检查
主动活动:让患者主动进行手指的屈伸等活动,观察活动的范围和力量。如主动屈曲手指时力量减弱或无法屈曲,提示屈肌腱可能损伤;主动伸直手指困难提示伸肌腱可能损伤。不同年龄患者的主动活动能力不同,儿童需要家长协助进行简单的活动指令配合检查。
被动活动:在患者放松的情况下,医生帮助活动手指,了解被动活动时的阻力和范围。如果主动活动受限而被动活动正常,多提示为肌腱断裂;如果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可能是肌腱粘连、关节或肌肉等其他组织的问题。对于婴幼儿,被动活动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肌腱的形态、连续性等情况。能够发现肌腱是否有断裂、肿胀、水肿等改变。超声检查对于浅表组织的分辨率较高,可实时观察肌腱的活动情况。在儿童患者中,超声检查相对无创,可作为首选的初步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但需要操作医生有丰富的小儿超声检查经验,以准确判断肌腱的状况。
2.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极高,能够更精确地显示肌腱损伤的程度,包括肌腱的部分断裂、完全断裂以及周围组织的损伤情况等。可以清晰区分肌腱的不同层次结构,对于判断肌腱损伤的细微改变有重要价值。对于一些复杂的手部肌腱损伤情况,MRI检查有助于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但对于婴幼儿患者,由于其不能长时间保持静止体位,进行MRI检查时需要适当镇静等特殊处理,以确保检查的顺利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