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指甲是由真菌引起的甲感染,可通过临床表现观察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有外用和系统药物等方法,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还可通过保持足部清洁干燥等措施预防。
一、明确灰指甲的定义及病因
灰指甲医学上称为甲真菌病,是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及非皮肤癣菌等真菌引起的甲感染。其病因主要是真菌侵入甲板和甲床,常见诱因包括手足癣直接传染、指甲外伤、长期穿不透气鞋子、免疫功能低下(如糖尿病患者、老年人等)等。
二、常见的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观察:指甲可能出现颜色改变(如变黄、变黑)、质地变脆、增厚、表面凹凸不平、甲分离等症状。不同类型的甲真菌病临床表现略有差异,如白色表浅型甲真菌病,甲板表面有白点或白色斑块;远端侧位甲下型甲真菌病,常从甲远端和侧缘开始发病。
2.实验室检查:
真菌镜检:刮取病甲碎屑,置于显微镜下,若发现真菌菌丝或孢子,有助于诊断,但阴性结果不能完全排除甲真菌病。
真菌培养:将病甲碎屑接种于培养基上,可明确致病真菌的种类,为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提供依据。
三、治疗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
1.外用药物治疗
适用情况: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小(如受累指甲不超过2个)、病情较轻的患者。
常用药物及作用机制:如阿莫罗芬搽剂,其主要成分阿莫罗芬能干扰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合成,影响真菌的代谢过程,从而发挥抗真菌作用。使用时需先将病甲清洁、锉薄,然后涂抹搽剂,一般每周使用1-2次。
2.系统药物治疗
适用情况:对于病变范围较大、外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反复发作的患者可考虑系统用药。
常用药物及特点:如伊曲康唑,它是一种合成的三氮唑类广谱抗真菌药,采用冲击疗法,即服用一周,停药三周为一个疗程,需根据指甲生长情况确定疗程数。但系统用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如肝功能不全者慎用,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需定期检查肝功能。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患甲真菌病相对较少,若发生,应谨慎选择治疗方法。一般优先考虑外用药物治疗,因为系统药物治疗可能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且儿童配合度较差,外用药物相对更安全、方便。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指甲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在治疗甲真菌病时,要兼顾基础疾病的控制。使用系统药物时,更要注意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有所减退,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指标。同时,老年患者指甲生长缓慢,治疗疗程可能相对较长,要做好患者的解释工作,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3.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发生甲真菌病,且病情容易反复。在治疗甲真菌病的同时,要严格控制血糖,保持血糖在稳定水平,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真菌的生长繁殖。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的血糖情况和身体状况,外用药物可能是相对安全的选择,若需系统用药,要密切监测血糖及药物不良反应。
五、预防措施
1.保持足部清洁干燥:每天清洗双脚,勤换袜子,选择透气性好的鞋子,避免脚部长期处于潮湿环境,降低真菌感染的风险。
2.避免外伤:注意保护指甲,避免指甲受到外伤,如避免踢伤、挤压伤等,因为外伤可能使指甲屏障功能受损,增加真菌侵入的机会。
3.不共用个人物品:不与他人共用拖鞋、脚盆、指甲刀等个人物品,防止交叉感染。
4.积极治疗手足癣:如有手足癣要及时治疗,因为手足癣是导致甲真菌病的常见诱因,彻底治愈手足癣可减少甲真菌病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