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是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出现异常分为快速性与缓慢性,病因有生理性及心血管、全身性等病理性因素,临床表现快速性有心悸等症状、缓慢性有乏力等表现,诊断靠常规12导联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治疗分药物治疗及电复律、射频消融、起搏器植入等非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女性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心律失常的定义与分类
心律失常是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出现异常。可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与缓慢性心律失常,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缓慢性心律失常涵盖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
二、心律失常的病因
(一)生理性因素
运动、情绪激动、饮酒、喝咖啡等可引发暂时性心律失常,此类情况多为短暂且无严重病理意义。
(二)病理性因素
1.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等,可因心肌缺血、心肌结构与功能异常导致心律失常。例如冠心病患者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易出现心肌电活动紊乱引发心律失常。
2.全身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可致代谢加快,影响心脏电生理活动引发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如低钾、高钾等也会干扰心肌细胞膜电位,导致心律失常发生。
三、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
(一)快速性心律失常表现
患者常出现心悸、胸闷、头晕、乏力,严重时可致黑矇、晕厥,如心房颤动患者可能因心房有效收缩丧失,心排血量下降出现上述症状。
(二)缓慢性心律失常表现
可表现为乏力、精神差,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如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可因心脑供血不足引发晕厥、阿-斯综合征等。
四、心律失常的诊断方法
(一)心电图检查
常规12导联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最常用的方法,可记录心脏电活动的瞬间变化,明确心律失常的类型,如能捕捉到发作时心电图,对诊断价值更大。
(二)动态心电图(Holter)
可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发现常规心电图不易捕捉到的一过性心律失常,有助于评估心律失常的发作频率、严重程度及昼夜变化规律。
五、心律失常的治疗
(一)药物治疗
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用于控制心室率的β受体阻滞剂等,但需依据具体心律失常类型选择合适药物,且应遵循循证医学依据选药。
(二)非药物治疗
1.电复律:适用于快速性心律失常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通过电击恢复窦性心律。
2.射频消融术:对于某些快速性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通过射频能量消融异常传导通路达到根治目的。
3.起搏器植入:用于缓慢性心律失常,如严重窦性心动过缓、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植入起搏器可维持心脏正常节律与心率。
六、特殊人群心律失常注意事项
(一)儿童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易出现心律失常,需避免过度劳累、剧烈运动,定期进行心脏检查,若出现心悸、呼吸急促等表现应及时就医,儿童心律失常治疗需尤其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避免不恰当用药对儿童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二)老年人
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心律失常多与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相关,需密切监测基础疾病控制情况,定期复查心电图等,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突然的体位变化,以防心律失常加重。
(三)女性
女性在生理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变化,生理期应注意休息,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妊娠期心律失常需谨慎评估,因部分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需在医生指导下权衡利弊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