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由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引发,病因包含病毒性肝炎、慢性酒精中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胆汁淤积、药物或毒物、遗传和代谢性疾病等,病理上肝脏受病因损伤后出现广泛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及纤维组织增生形成假小叶,临床表现代偿期症状非特异,失代偿期有肝功能减退(如消瘦、黄疸等)和门静脉高压(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表现,并发症有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特殊人群中儿童需警惕遗传代谢性疾病,妊娠期需密切监测肝功胎儿等,老年需关注药物相互作用及器官功能减退等。
一、病因
1.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等慢性感染是全球肝硬化的主要病因,病毒持续复制引发免疫炎症反应,逐步损伤肝细胞导致肝纤维化进而发展为肝硬化。
2.慢性酒精中毒:长期大量饮酒(每日酒精摄入量男性>40g、女性>20g,持续5年以上),乙醇及其代谢产物乙醛可直接损伤肝细胞并诱发免疫炎症,导致肝纤维化进展为肝硬化。
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因素引起肝脏脂肪过度沉积,持续的脂肪性炎症反应可进展为脂肪性肝炎,最终发展为肝硬化。
4.胆汁淤积:持续肝内胆汁淤积或肝外胆管梗阻,高浓度胆汁酸和胆红素刺激肝细胞,导致肝细胞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逐渐发展为肝硬化。
5.药物或毒物:长期服用异烟肼、甲基多巴等药物,或长期接触四氯化碳、黄曲霉毒素等毒物,可损伤肝细胞引发肝纤维化,最终导致肝硬化。
6.遗传和代谢性疾病:如血色病(铁代谢异常致铁沉积于肝脏)、肝豆状核变性(铜代谢障碍致铜在肝脏蓄积)等,可导致肝细胞损伤和纤维组织增生形成肝硬化。
二、病理机制
肝脏持续受病因损伤后,出现广泛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同时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纤维隔,破坏肝小叶正常结构和血管解剖,导致肝内血液循环紊乱,形成假小叶,肝脏逐渐变形、变硬,失去正常功能。
三、临床表现
(一)代偿期
症状多不典型,可仅有乏力、食欲减退、腹胀等非特异性表现,肝脏轻度增大,质地偏硬,脾轻度增大。
(二)失代偿期
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两类症状。
肝功能减退:出现消瘦、乏力、精神不振、黄疸(皮肤黏膜黄染)、腹水(腹部膨隆)、凝血功能障碍(易出血)、内分泌紊乱(如蜘蛛痣、肝掌、男性乳房发育等)。
门静脉高压:表现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易致上消化道大出血)、脾大及脾功能亢进(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腹腔积液等。
四、并发症
1.上消化道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最常见并发症,表现为呕血、黑便,严重时可致休克。
2.肝性脑病:肝功能严重减退基础上,因血氨等毒性物质积聚引发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出现意识障碍、行为失常等。
3.感染: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并发细菌感染,如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肺部感染等。
4.肝肾综合征:肝硬化失代偿期出现的功能性肾衰竭,表现为少尿、无尿及氮质血症。
5.原发性肝癌: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风险明显增高,需定期监测甲胎蛋白(AFP)和肝脏影像学检查。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肝硬化:需警惕遗传代谢性疾病等病因,如肝豆状核变性患儿需早期检测铜代谢指标,及时采取驱铜治疗。
妊娠期肝硬化:需密切监测肝功能及胎儿情况,分娩时注意预防出血及感染,产后需评估哺乳对婴儿的影响。
老年肝硬化:常合并多系统疾病,需关注药物相互作用及器官功能减退,治疗时更需权衡利弊,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改善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