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非仅因湿气太重,内部因素有遗传、免疫异常、内分泌及代谢紊乱、慢性感染病灶等,外部因素包括环境中温度湿度、接触过敏原及生活方式中饮食、生活习惯等,不同人群在湿疹发生发展及表现有差异,诊断治疗需综合考虑个体化评估处理。
一、内部因素
1.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有过敏史,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等,那么个体患湿疹的风险可能增加。这与遗传物质的传递有关,某些基因的突变或表达异常可能使机体更容易发生免疫反应异常,从而引发湿疹。例如,研究发现一些与皮肤屏障功能、免疫调节相关的基因变异与湿疹的易感性相关。
2.免疫异常:人体的免疫系统在湿疹的发病中起关键作用。当免疫系统出现异常时,如Th1和Th2细胞失衡,Th2细胞占优势时,会导致机体发生过度的免疫反应,引发炎症,出现湿疹样的皮肤病变。比如,在湿疹患者的皮肤病变部位,可检测到Th2型细胞因子水平升高,如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等,这些细胞因子会促进B细胞产生抗体,参与炎症反应。
3.内分泌及代谢紊乱:内分泌失调可能影响湿疹的发生发展。例如,在女性中,月经周期、妊娠等内分泌变化可能与湿疹的发作或加重有关。代谢紊乱如血糖异常等也可能相关,有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发生湿疹的概率相对较高,可能与高血糖状态影响皮肤的屏障功能和免疫调节有关。
4.慢性感染病灶:如慢性胆囊炎、扁桃体炎、肠道寄生虫感染等慢性感染病灶可能成为致敏原,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湿疹的发生。例如,肠道寄生虫感染时,寄生虫的代谢产物或虫体抗原可能作为外来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引发异常免疫反应,进而波及皮肤出现湿疹。
二、外部因素
1.环境因素
温度和湿度: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对湿疹有影响。例如,在炎热潮湿的环境中,皮肤容易出汗,汗液的刺激以及局部环境的潮湿有利于某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同时也可能影响皮肤的屏障功能,增加湿疹的发生风险。而在干燥的环境中,皮肤的水分流失加快,皮肤屏障功能受损,也容易诱发湿疹。
接触过敏原:接触外界的过敏原是引发湿疹的常见外部因素。如接触某些植物(如漆树、花粉等)、动物皮毛、某些化学物质(如化妆品、肥皂、合成纤维等)。例如,对某些化妆品中的香料、防腐剂等成分过敏的人,使用该化妆品后可能在接触部位出现湿疹样皮疹。
2.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某些食物可能诱发或加重湿疹。例如,辛辣食物、海鲜、牛奶、鸡蛋等食物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导致湿疹发作或病情加重。有研究表明,食物过敏在婴幼儿湿疹中较为常见,约60%的婴幼儿湿疹与食物过敏有关,常见的致敏食物主要是牛奶、鸡蛋、花生等。
生活习惯:过度清洁皮肤,尤其是使用碱性过强的肥皂或频繁洗澡,会破坏皮肤表面的皮脂膜,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容易引发湿疹。此外,精神紧张、焦虑、睡眠不足等精神心理因素也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通路影响湿疹的发生和发展。比如,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机体的免疫功能可能受到影响,从而增加湿疹的发病几率。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湿疹的发生发展及表现上可能存在差异。例如,婴幼儿湿疹多与遗传、食物过敏、皮肤屏障功能不完善等因素相关,婴幼儿皮肤娇嫩,护理不当易发病;女性在月经周期、孕期等特殊时期湿疹可能有变化;有过敏病史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人群更易患湿疹。对于湿疹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进行个体化的评估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