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常见消化道症状有不同类型腹痛(细菌性肠炎多为下腹部阵发性绞痛、病毒性肠炎腹痛程度不一)、腹泻(大便次数增多、性状多样)、恶心呕吐(多见于感染性肠炎);全身症状有发热(感染性肠炎常伴发热、婴幼儿易现惊厥)、乏力(肠道炎症致身体应激、营养吸收障碍);不同类型肠炎有特殊表现,细菌性肠炎部分患者有里急后重感、儿童易脱水,病毒性肠炎如轮状病毒肠炎多见于婴幼儿、先呕吐后腹泻、病程自限但婴幼儿易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寄生虫性肠炎如阿米巴痢疾大便暗红果酱样有腥臭味、免疫力低下者症状重易复发,抗生素相关性肠炎多在长期用抗生素者身上、腹泻水样便可伴发热腹痛、老年人易发生需谨慎用抗生素并观察。
消化道症状:
腹痛:不同类型的肠炎腹痛部位有所差异,如细菌性肠炎多为下腹部阵发性绞痛;病毒性肠炎腹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或胀痛。一般是由于肠道炎症刺激肠道平滑肌,导致其痉挛而引起疼痛。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述腹痛位置,常表现为哭闹不安。
腹泻:是肠炎常见症状之一,大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水样便,严重者可出现黏液便、脓血便。例如感染性肠炎,病原体在肠道内繁殖,破坏肠道黏膜,影响肠道的吸收和分泌功能,导致大量水分和电解质随粪便排出,引起腹泻。对于婴幼儿,频繁腹泻容易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特别关注。
恶心、呕吐:多见于感染性肠炎,尤其是病毒或细菌产生的毒素刺激胃肠道,引起胃肠道的应激反应。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胃肠道功能发育不完善,呕吐可能更为频繁,且容易出现电解质失衡。
全身症状:
发热:感染性肠炎常伴有发热,体温可因感染病原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细菌感染可能引起中度至高热,病毒感染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发热是机体的免疫反应,通过升高体温来抑制病原体的生长繁殖。但对于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发热时可能更容易出现惊厥等情况,需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
乏力:由于肠道炎症导致身体处于应激状态,能量消耗增加,同时营养物质吸收障碍,患者会感到全身乏力,精神萎靡。老年人患肠炎时,乏力症状可能会影响其日常活动能力,需要家人给予更多的照顾和协助。
不同类型肠炎的特殊症状表现
细菌性肠炎:除了上述常见症状外,部分患者可能有里急后重感,即有强烈的排便意愿,但排便后仍有未尽感。这是因为细菌感染导致直肠黏膜受到刺激,引起直肠括约肌痉挛所致。在儿童中,细菌性肠炎如果是由志贺菌等引起,可能腹泻症状相对较重,且容易出现脱水等并发症。
病毒性肠炎:以轮状病毒肠炎为例,多见于婴幼儿,常先出现呕吐症状,随后出现腹泻,大便多为蛋花汤样。病程具有自限性,一般持续1-2周,但在婴幼儿群体中,由于其自身的生理特点,如胃肠道功能较弱、免疫系统不完善等,更容易因病毒性肠炎出现严重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情况。
寄生虫性肠炎:如阿米巴痢疾引起的肠炎,大便多为暗红色果酱样,有特殊的腥臭味,这是因为阿米巴原虫侵袭肠道黏膜,导致黏膜坏死、溃疡出血所致。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如艾滋病患者感染阿米巴原虫后,肠炎症状可能更为严重,且容易反复发作。
抗生素相关性肠炎:多发生在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患者身上,腹泻可能为水样便,有时可伴有发热、腹痛等症状。这是由于长期使用抗生素破坏了肠道正常的菌群平衡,导致耐药菌过度生长,引发肠道炎症。老年人由于本身肠道菌群相对脆弱,且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使用抗生素时更易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肠炎,需要谨慎使用抗生素,并密切观察肠道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