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过缓原因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有运动员等重体力劳动者及睡眠时心率慢,病理性包括心血管系统疾病(窦房结病变、房室传导阻滞)、内分泌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药物因素(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危害对一般人群可致脑供血不足、心脏本身受影响,对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加重重要器官供血不足风险、儿童影响心脏和身体发育、孕妇影响胎儿供血及发育。
一、心动过缓的原因
(一)生理性原因
1.运动员或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人群:这类人群心脏功能较好,心肌收缩力强,在安静状态下心率可低于正常范围,这是因为长期的运动训练使心脏的储备功能增强,属于生理性的心动过缓,是身体适应长期运动负荷的一种表现。
2.睡眠状态:人在睡眠时,迷走神经兴奋,会导致心率减慢,这是人体的正常生理调节过程,睡眠时心率可降至50-60次/分甚至更低,一般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二)病理性原因
1.心血管系统疾病
窦房结病变: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由于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发生病变,导致窦房结冲动形成障碍,或窦房结冲动传出障碍,从而引起心动过缓。常见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发生退行性变,容易出现此类病变。
房室传导阻滞:根据阻滞程度分为一度、二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例如,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累及传导系统的血管,导致传导组织缺血、损伤,可引起房室传导阻滞,进而出现心动过缓。二度Ⅱ型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心动过缓,甚至导致阿斯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
2.内分泌系统疾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机体代谢率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从而引起心率减慢。患者除了心动过缓外,还常伴有乏力、怕冷、水肿等表现,通过检测甲状腺功能可明确诊断。
3.药物因素
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等,这类药物会阻断β受体,抑制心肌收缩力和减慢心率,如果使用不当或过量,可能导致心动过缓。常用于高血压、心绞痛等疾病的治疗,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心率。
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卓等,也可能引起心率减慢,尤其是在与其他具有减慢心率作用的药物联用时,更容易出现心动过缓的情况。
二、心动过缓的危害
(一)对一般人群的危害
1.脑供血不足:当心率过慢时,心脏泵出的血液量减少,不能满足脑部的血液供应,会导致患者出现头晕、乏力、黑矇等症状,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严重时可能会导致患者摔倒受伤。
2.心脏本身的影响:长期的心动过缓会使心脏扩大,增加心脏负担,逐渐发展为心力衰竭。因为心脏需要更努力地工作来维持机体的血液供应,久而久之,心肌会发生重构,心脏功能逐渐下降。
(二)对特殊人群的危害
1.老年人:老年人本身各器官功能衰退,心动过缓会进一步加重脑、心等重要器官的供血不足,增加发生脑卒中、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而且老年人对心动过缓的耐受能力较差,轻微的心动过缓就可能引起明显的不适症状。
2.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心动过缓可能影响心脏的正常发育和身体的生长发育。例如,严重的心动过缓可能导致儿童运动耐力下降,影响其日常活动和体能发展。如果是先天性的窦房结病变等原因引起的心动过缓,可能需要及时进行干预,否则会对儿童的长期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3.孕妇:孕妇出现心动过缓时,会影响胎儿的血液供应。因为孕妇的心脏需要为自身和胎儿提供双重血液供应,心动过缓会导致胎儿供氧不足,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严重时可能引起胎儿宫内窘迫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