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是小儿常见心血管疾病由病毒感染引起可通过直接侵犯或免疫反应损伤心肌轻症可无症状重症可致心衰休克等辅助检查有心电图心肌酶谱超声心动图病毒学检查等需综合前驱感染史临床表现等诊断治疗无特异性多综合治疗多数可愈少数可转慢性预后婴幼儿病情变化快需密切监测生活方式要保证休息合理饮食有病毒感染史儿童需警惕出现症状及时就医。
一、定义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或慢性炎症病变,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多种病毒均可引起,如柯萨奇B组病毒、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等。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主要是病毒感染,其中以柯萨奇B组病毒最为常见。病毒可通过直接侵犯心肌细胞,也可通过免疫反应损伤心肌。
发病机制:病毒感染后,心肌细胞可能发生变性、坏死,同时机体的免疫系统被激活,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进一步加重心肌的损伤和炎症反应。
三、临床表现
症状:轻重不一,取决于患儿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和病变范围。轻症患儿可无明显症状,仅表现为乏力、多汗、心悸、胸闷等;重症患儿可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婴幼儿病情多较重,常有发热、咳嗽、腹泻等前驱感染症状,随后出现精神萎靡、拒食、面色苍白等表现。
体征:可发现心率异常(增快或减慢)、心音低钝、奔马律等,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发绀、水肿等心力衰竭体征,甚至出现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
四、辅助检查
心电图:常见ST-T改变,如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还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如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等。
心肌酶谱: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1)升高,其中CK-MB对心肌损伤的特异性较高。
超声心动图:可观察心肌的运动情况、心腔大小等,部分患儿可出现心室壁运动减弱、心功能下降等改变。
病毒学检查:病程早期可从患儿粪便、咽拭子或血液中分离出病毒,同时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增高也有助于病毒感染的诊断。
五、诊断
主要依据患儿的前驱感染病史、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酶谱及病毒学检查等综合判断。如患儿有病毒感染的前驱症状,随后出现心脏相关的表现,结合心肌酶谱和心电图等异常,排除其他心脏疾病后可考虑本病。
六、治疗与预后
治疗: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休息,以减轻心脏负担,一般需休息3-6个月,直至症状消失、心脏大小恢复正常;使用营养心肌的药物,如维生素C、辅酶Q10等;针对心律失常等并发症进行相应处理,如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严重的心律失常等;对于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重症情况的患儿,需进行相应的支持治疗,如使用利尿剂、血管活性药物等。
预后:大多数患儿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痊愈,预后良好;少数患儿可转为慢性心肌炎,甚至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预后较差。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以儿童为例)
年龄因素:婴幼儿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如心率、呼吸、血压等,因为婴幼儿心肌储备能力较差,病情容易恶化。
生活方式:患病儿童需要充分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家长要保证患儿有规律的作息时间,营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同时,要注意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以促进心肌的修复。
病史因素:对于有病毒感染病史的儿童,尤其是有柯萨奇B组病毒等相关病毒感染病史的,要提高警惕,一旦出现上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减少重症发生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