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分为前心衰阶段(有高危因素无心脏结构功能异常及症状)、前临床心衰阶段(有心脏结构异常无症状)、临床心衰阶段(有结构性心脏病且有症状)、难治性终末期心衰阶段(优化治疗后仍有严重症状),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用利尿剂等缓解水肿、抑制RAAS等改善预后、β受体阻滞剂改善重构、SGLT2抑制剂减轻负荷等)、器械治疗(ICD预防猝死、CRT改善收缩不同步、心室辅助装置过渡或长期替代、心脏移植改善预后)、非药物治疗(优化生活方式、终末期姑息治疗及特殊人群个体化治疗)。
一、心衰的四个阶段
(一)A期:前心衰阶段
指存在心衰的高危因素,但尚无心脏的结构或功能异常,也无心衰的症状和体征。高危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代谢综合征、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此阶段主要通过控制危险因素来预防心衰发生,如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二)B期:前临床心衰阶段
指已有心脏的结构异常,但尚无心衰的症状和体征。例如,有心肌梗死病史、左心室肥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但尚无心衰症状的患者。此阶段治疗主要针对基础结构性心脏病,如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等,以延缓心肌重构,降低心衰发生风险。
(三)C期:临床心衰阶段
指已有结构性心脏病,且既往或目前有心衰的症状和体征。常见症状包括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如利尿剂缓解水肿,RAAS抑制剂改善预后,β受体阻滞剂长期改善心肌重构等)、器械治疗(如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预防猝死,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改善心脏收缩不同步等)。
(四)D期:难治性终末期心衰阶段
指经过优化药物治疗和器械治疗后,仍持续有严重心衰症状的患者。此阶段治疗手段包括心脏移植、心室辅助装置(如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以维持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二、心衰的治疗方法
(一)药物治疗
1.利尿剂:用于缓解心衰患者的水肿症状,如呋塞米等,通过促进钠水排泄减轻心脏负荷。
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抑制剂:包括ACEI(如卡托普利)、ARB(如氯沙坦)、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如螺内酯),可抑制RAAS激活,延缓心肌重构,改善预后。
3.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长期应用可改善心肌重构,降低心衰患者的死亡率和住院率,但需在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时起始,并逐渐增加剂量。
4.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如达格列净等,除降糖外,还可减轻心衰患者的容量负荷,改善预后。
(二)器械治疗
1.ICD:适用于有猝死高危风险的心衰患者(如LVEF≤35%,伴心肌梗死病史≥40天等),可预防猝死。
2.CRT:用于心脏收缩不同步的心衰患者(如QRS波增宽≥150ms),通过同步化心脏收缩,改善心功能和症状。
3.心室辅助装置:用于难治性终末期心衰患者,作为心脏移植前的过渡治疗或部分患者的长期替代治疗。
4.心脏移植:适用于经过严格评估的终末期心衰患者,是改善预后的有效手段,但受供体有限等因素限制。
(三)非药物治疗
包括优化生活方式,如限盐、限水、适量运动(根据心功能情况);对于终末期心衰患者,可考虑姑息治疗提高生活质量等。特殊人群如老年人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及器官功能减退,儿童心衰需针对病因(如先天性心脏病等)进行个体化治疗,注重保护儿童心功能,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心脏有不良影响的药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