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是因冠状动脉病变致供氧耗氧失衡的病理状态,主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等,诱因包括吸烟、情绪激动、寒冷刺激等,临床表现有发作性胸痛等,诊断靠心电图等,治疗含改善供血、减少耗氧、血运重建,预防需控基础病、健康生活、定期监测,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女性、儿童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心肌缺血的定义与病理基础
心肌缺血是因冠状动脉血流不能满足心肌代谢需求,导致心肌供氧与耗氧失衡的病理状态,其核心机制是冠状动脉(主要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左旋支、右冠状动脉)出现狭窄、痉挛或栓塞等病变,使心肌血液灌注减少。
二、常见病因与诱发因素
1.动脉粥样硬化:是最主要病因,脂质沉积在冠状动脉内壁形成斑块,逐渐使血管腔狭窄,如年龄增长、高脂血症(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血压、糖尿病等均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会加速斑块形成进程。2.冠状动脉痉挛:可由吸烟、情绪激动、寒冷刺激等诱发,血管突然收缩致心肌供血突发减少。3.其他因素:贫血使血液携氧能力下降,甲状腺功能亢进增加心肌耗氧,严重心律失常打乱心肌供血节律等,也可引发心肌缺血。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手段
1.临床表现:典型症状为发作性胸痛,多呈压榨性、闷痛,可放射至心前区、肩背部,休息或含服硝酸酯类药物可缓解;部分患者可无典型胸痛,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等;病情严重时可发展为心肌梗死,出现持续剧烈胸痛、大汗、恶心呕吐等症状。2.诊断方法:心电图是初步筛查手段,可发现ST段压低、T波倒置等心肌缺血改变;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检测有助于判断是否发生心肌坏死;冠状动脉造影是确诊冠状动脉病变的金标准,能清晰显示血管狭窄部位、程度及范围。
四、治疗核心原则
1.改善心肌供血:使用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血流;钙通道阻滞剂可解除冠状动脉痉挛,改善心肌供血。2.减少心肌耗氧:β受体阻滞剂通过降低心率、血压来减少心肌耗氧,如美托洛尔等。3.血运重建治疗:对于严重冠状动脉狭窄患者,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可快速开通狭窄血管;病情复杂者可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搭桥手术),为心肌重建血运通道。
五、预防关键要点
1.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肾病者需更低);糖尿病患者严格管理血糖,使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左右;高脂血症患者通过饮食和药物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至1.8mmol/L以下。2.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吸烟是心血管疾病重要危险因素,酒精可升高血压、血脂;合理饮食,采用低脂、低盐、低糖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3.定期健康监测:高危人群(有家族心血管病史、肥胖、长期久坐等)定期进行心电图、血脂、血糖等检查,早期发现心肌缺血迹象并干预。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机体代偿能力下降,心肌缺血症状可能不典型,需密切关注胸闷、气短等非典型表现,定期体检增加心脏超声等检查项目,用药时需考虑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代谢的影响。2.女性:绝经后雌激素保护作用减弱,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除遵循通用预防措施外,需关注更年期相关症状对心理状态的影响,保持情绪稳定,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评估激素替代治疗的获益与风险。3.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是儿童心肌缺血的常见原因,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若出现反复乏力、活动后气短等症状,需及时通过心脏超声等检查明确病因,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规范,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方法改善心肌供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