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拔牙时疼痛引发生理反应如肾上腺素分泌致心率血压变化、呼吸急促、代谢干扰,局部组织有应激性反应,心理方面有恐惧焦虑及行为改变,不同年龄儿童表现有差异,对后续恢复在伤口愈合及整体健康状况有影响。
生理反应方面:儿童拔牙时疼痛会引发一系列生理应激反应。比如,疼痛刺激会导致儿童体内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进而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有研究表明,儿童在拔牙疼痛刺激下,心率可较安静状态下升高20-30次/分钟,血压可升高10-20mmHg左右。同时,疼痛还会使儿童的呼吸变得急促,呼吸频率可能从正常的16-20次/分钟增加到25-30次/分钟。而且,疼痛会干扰儿童的正常生理代谢,导致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能量消耗增加。
局部组织反应:疼痛会引起拔牙部位局部组织的应激性反应。局部血管可能会因为疼痛刺激而出现短暂的收缩,之后由于应激可能又会扩张,导致局部组织轻度充血。例如,在拔牙后的短时间内,由于疼痛引起的局部血管变化,可能会使拔牙创周围组织出现轻度的红肿表现,但一般程度较轻。
心理方面的不适
恐惧与焦虑:儿童对于拔牙产生疼痛的预期会导致明显的恐惧和焦虑情绪。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会表现出哭闹不止、抗拒配合拔牙操作的情况。较大一些的儿童可能会出现紧张不安、精神高度警觉的状态,在拔牙过程中会更加不配合,甚至可能会留下心理阴影,对后续的牙科治疗产生抵触情绪。有调查显示,约70%以上曾经经历过拔牙疼痛的儿童在后续再次面临牙科治疗时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恐惧和逃避心理。
行为改变:疼痛带来的心理不适还可能导致儿童行为上的改变。例如,在拔牙后的一段时间内,儿童可能会变得比较黏人,不愿意离开家长的身边,活动量减少,食欲也可能受到影响,出现进食减少的情况。这是因为疼痛引起的不适使儿童的身心处于一种脆弱状态,需要更多的情感安抚和关注。
不同年龄儿童的差异表现
婴幼儿期(0-3岁):婴幼儿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疼痛,但会通过身体动作来表现。他们可能会剧烈哭闹,头部不断摆动,身体扭动不安。由于婴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疼痛的感知和反应可能更为强烈,而且疼痛对他们的睡眠也会产生明显影响,可能会出现睡眠不安稳、易惊醒等情况。
学龄前期(3-6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对拔牙疼痛的理解有限,更多的是基于直观的感受。他们可能会反复向家长询问拔牙是否还会疼,表现出明显的担忧和不安。在行为上可能会出现退缩,不愿意去面对拔牙相关的事情,比如拒绝靠近牙科诊所等。
学龄期(6-12岁):学龄期儿童对疼痛有了相对更清晰的认知,可能会因为担心拔牙疼痛而产生较为复杂的心理活动,如自尊心方面的顾虑,担心自己在同伴面前表现出害怕疼痛的样子。他们可能会试图掩饰自己的恐惧,但在拔牙过程中可能会通过紧握拳头、咬嘴唇等方式来应对疼痛带来的不适。
对后续恢复的影响
伤口愈合方面:疼痛引起的儿童身体应激状态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拔牙伤口的愈合。因为应激状态下机体的免疫功能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导致局部组织的修复能力下降。有研究发现,经历过较剧烈疼痛的儿童拔牙伤口愈合时间可能会比疼痛较轻的儿童延长1-2天。而且,疼痛导致儿童可能会不自觉地用舌头舔舐拔牙创或者做一些不利于伤口愈合的动作,进一步干扰伤口的正常愈合过程。
整体健康状况:长期因为拔牙疼痛带来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可能会影响儿童的整体健康状况。例如,由于食欲下降可能导致营养摄入不足,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长期的焦虑恐惧情绪可能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导致出现抑郁倾向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