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型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固定性严重狭窄基础上因心肌负荷增加致心肌短暂缺血缺氧,发作性胸痛具重复性,发作时心电图有ST段压低等改变,治疗以缓解症状改善预后为主;不稳定型心绞痛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间,发病机制与冠状动脉斑块破裂等有关,疼痛特点多样,静息心电图有ST段等改变,需住院抗缺血、抗血栓及根据危险分层决定血运重建,老年、女性、儿童及青少年在两类心绞痛表现、治疗等方面有特殊情况,临床需准确诊断治疗两类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出血、糜烂,伴有不同程度的血栓形成、血管痉挛及远端血管栓塞等。病情不稳定,可在休息时发作,疼痛的频率、程度和持续时间逐渐加重。
临床表现
稳定型心绞痛:典型表现为发作性胸痛,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上肢尺侧等,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性。发作具有重复性,在相同的诱发因素下发作。
不稳定型心绞痛:疼痛特点多样,可表现为静息时发作,疼痛程度更重,持续时间更长,可达20分钟以上。有的患者疼痛发作频率增加,含服硝酸甘油缓解效果欠佳。部分患者可伴有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
心电图表现
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ST段压低(≥0.1mV),T波低平或倒置等缺血性改变,发作缓解后心电图可恢复正常。
不稳定型心绞痛:静息心电图可出现ST段压低或抬高,T波改变,部分患者可出现短暂的ST段改变或T波动态变化,有的患者可出现新的病理Q波等心肌缺血相关改变。
治疗原则
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改善预后。一般治疗包括避免诱发因素,如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等。药物治疗常用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等。还可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稳定斑块、预防心血管事件。
不稳定型心绞痛:需要住院治疗,治疗原则是抗缺血、抗血栓、根据危险分层决定是否进行血运重建治疗。药物治疗包括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如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凝治疗(如低分子肝素)、抗缺血治疗(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对于高危患者可能需要早期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考虑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血运重建治疗。
特殊人群考虑
老年人群: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疾病之间的相互影响。对于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病情变化可能更迅速,预后相对较差,需要更加密切的监测和积极的治疗。
女性人群:女性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表现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女性患者可能更易出现非典型症状,如背痛、下颌痛等,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要注意这一特点。女性在绝经后发病率有所升高,与雌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有关,在治疗中除了常规的心血管药物治疗外,还需要关注激素相关因素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儿童及青少年:虽然儿童及青少年中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相对少见,但如果出现类似胸痛症状,需要考虑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等罕见疾病。对于有家族遗传病史或其他高危因素的儿童青少年,需要进行详细的检查以明确病因,避免延误病情。
总之,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心电图表现、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临床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