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心律失常是起源于心室涵盖多种类型的心脏节律异常,按发作特点分非持续性与持续性等,按心电图表现分单形性与多形性等,病因有心脏疾病相关及非心脏疾病相关,临床表现因类型不同有相应表现,诊断靠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电生理检查,治疗包括处理基础病因、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非药物治疗,儿童治疗优先非药物干预且避免不适当用药,老年患者治疗需综合基础疾病等情况。
一、定义
室性心律失常是指起源于心室的心律失常,涵盖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及心室颤动等多种类型,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脏节律异常情况。
二、分类
1.按发作特点分类:可分为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间通常<30秒,可自行终止)与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间≥30秒,或虽<30秒但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需紧急处理)等。2.按心电图表现分类:有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等不同类型,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上QRS波群形态单一,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QRS波群形态多变。
三、病因
1.心脏疾病相关:冠心病(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情况易引发室性心律失常)、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先天性心脏病等,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可导致心室电活动紊乱。2.非心脏疾病相关: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可使心肌细胞兴奋性增高,高钾血症可影响心肌传导)、药物中毒(洋地黄类药物过量、奎尼丁等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不当等)、严重感染、酸碱平衡失调等,这些因素可干扰心肌的电生理特性从而引发室性心律失常。
四、临床表现
1.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心悸感。2.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可出现低血压、休克表现(如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下降等)、晕厥,严重时可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3.心室颤动:患者可迅速出现意识丧失、抽搐,如不及时处理可导致猝死。
五、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依据,可明确心律失常的类型、发作特点等,心电图上可见心室起源的QRS波群形态异常等特征。2.动态心电图(Holter):可长时间连续记录心电图,有助于捕捉到常规心电图不易发现的短暂发作的室性心律失常。3.心脏电生理检查:对于诊断不明或需进一步评估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患者,可通过心脏电生理检查来明确,能诱发心律失常并进行相关电生理研究。
六、治疗原则
1.基础病因处理: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纠正电解质紊乱(针对低钾给予补钾等)、治疗冠心病(改善心肌缺血等)、控制感染等,去除引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病因或诱因。2.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根据室性心律失常的类型及病情选用合适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利多卡因可用于某些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但需严格遵循药物使用的相关原则。3.非药物治疗:对于严重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情况,需紧急进行电复律、除颤治疗;对于一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且有适应证的患者,可考虑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等治疗手段。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室性心律失常病因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等有关,治疗时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针对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手术治疗等,需避免低龄儿童不适当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因为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与成人不同,药物不良反应风险相对较高。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时需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如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需谨慎,避免药物对呼吸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同时要关注患者整体的身体状况和肝肾功能等,因为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可能减退,影响药物代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