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椎间关节退变等致邻近脊髓、神经、血管等组织受累产生相应症状的疾病,分类有神经根型(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脊髓型(四肢无力等)、交感神经型(头晕等交感症状)、椎动脉型(发作性眩晕等),病因包括颈椎退行性变、慢性劳损、创伤,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X线、CT、MRI),治疗分非手术(牵引、理疗、药物辅助)和手术,预防需保持正确姿势、适度颈部活动、选合适枕头,老年人要定期检查等,儿童青少年要培养正确姿势等。
一、颈椎病定义
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椎间关节退变等,致使邻近脊髓、神经、血管等组织受累及,进而产生相应临床症状与体征的疾病。
二、颈椎病分类及临床表现
(一)神经根型颈椎病
主要表现为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疼痛可从颈部放射至上肢某一区域,颈部活动时症状可能加重,查体可见相应神经根支配区域感觉减退、肌力下降等。
(二)脊髓型颈椎病
多出现四肢无力,行走时有踩棉花感,步态不稳,严重者可致大小便失禁等,查体可有病理反射阳性、四肢肌张力增高等表现。
(三)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可出现头晕、头痛、心悸、视物模糊、耳鸣等交感神经症状,症状常与颈部活动相关。
(四)椎动脉型颈椎病
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眩晕,常与颈部旋转动作有关,可伴有恶心、呕吐、耳鸣、听力下降等。
三、颈椎病病因
(一)颈椎退行性变
随着年龄增长,颈椎间盘逐渐发生退变,弹性降低、变薄,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等,是颈椎病发生的基础因素。
(二)慢性劳损
长期不良姿势,如长时间低头工作、伏案学习、使用电子设备等,使颈椎长期处于过度前屈状态,增加颈椎负荷,易引发退变。
(三)创伤
颈部受到急性创伤,如车祸、高处坠落等,可能直接损伤颈椎结构,诱发颈椎病。
四、颈椎病诊断方法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症状出现的时间、诱因、症状演变过程等。
(二)体格检查
包括颈部活动度检查、神经根牵拉试验、压头试验等,初步判断颈椎受累及神经等情况。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可观察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隙宽度、骨质增生等情况。
2.CT检查:能更清晰显示颈椎骨质结构,如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
3.MRI检查:对颈椎间盘、脊髓、神经等软组织显示清晰,可明确脊髓受压程度等。
五、颈椎病治疗方式
(一)非手术治疗
1.牵引治疗:通过牵引装置拉开颈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神经等组织的压迫。
2.理疗:如热敷、按摩、针灸等,可改善颈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
3.药物辅助: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缓解疼痛(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
(二)手术治疗
适用于非手术治疗无效、脊髓或神经受压进行性加重等情况,通过手术解除神经、脊髓等组织的压迫。
六、颈椎病预防措施
(一)保持正确姿势
工作、学习时保持颈椎正直,避免长时间低头,使用电子设备时保持屏幕与眼睛适当距离。
(二)适度颈部活动
定时进行颈部伸展、旋转等活动,缓解颈部肌肉疲劳,如每工作1小时左右进行5-10分钟颈部活动。
(三)选择合适枕头
枕头高度应适中,保持颈椎生理曲度,一般以仰卧时枕头高度约一拳高为宜。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老年人颈椎退变相对明显,应定期进行颈椎相关检查,关注颈部不适症状,出现异常及时就医。日常生活中避免快速转头等可能加重颈椎损伤的动作,以防诱发颈椎病相关症状加重。
(二)儿童及青少年
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不良姿势(如长时间低头玩电子设备、书包过重等)易影响颈椎发育,应培养正确坐姿、站姿,控制电子设备使用时间,书包重量不宜过重,以预防颈椎病早期发生。



